全球通膨居高不下,你我苦不堪言!《經濟學人》深入剖析3個關鍵原因

目前世界各國正飽受高通膨之苦,包括英國及美國在內的國家對捲土重來的高通膨措手不及,而且目前高通膨似乎持續居高不下。英國重量級期刊《經濟學人》19日指出,通膨持續居高不下是因為支出持續居高不下,並深入剖析背後3個原因,分別是衝擊事件、薪資、預期。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2020年12月,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錯誤預測未來2年的物價每年上漲不到2%,2021年12月更錯誤預估2022年的通膨率將僅為2.6%。然而,聯準會的誤判並不孤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一再嚴重低估了近期的通膨。

《經濟學人》指出,通膨持續居高不下是因為支出持續居高不下,而且貨幣政策過於寬鬆,而貨幣政策並未收緊是因為中央銀行認為沒必要。但隨著高通膨持續,央行已經調整了政策。

衝擊事件

《經濟學人》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析指出高通膨背後3個潛在的原因,分別是衝擊事件、薪資、預期。

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妨礙了商品與服務的生產,各國政府提供大量財政援助。與此同時,各個家庭面臨的特殊情況導致消費市場發生巨大轉變,先是急劇轉向商品,接著又轉向服務。在最初的通縮之後,這場動蕩的最終結果是推高了價格。

2022年7月13日,美國政府公布6月通膨率年增9.1%,達到40年來最高點(美聯社)
2022年7月13日,美國政府公布6月通膨率年增9.1%,達到40年來最高點(美聯社)

2022年7月13日,美國政府公布6月通膨率年增9.1%,達到40年來最高點(美聯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去年美國40%物價上漲及66%的歐元區價格上漲是由於生產中斷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美國及歐洲慷慨的振興措施及家庭支出的轉變占了30%。

隨著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連串的衝擊仍在持續。除了美國與中國之外,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大型經濟體的通膨預測誤差其實比去年更大。儘管預測核心通膨的問題是導致去年預測不佳的主要原因,但對糧食價格及能源價格的低估是今年更大的問題。

烏克蘭戰爭造成的影響因美元的震盪上漲而加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聯準會積極因應美國高通膨的結果。隨著其他貨幣走弱,其經濟體的進口成本上升,導致各國通膨問題加劇。

10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戈皮那塔(Gita Gopinath)及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在其報告指出,美元升值10%會讓外國經濟體的通膨上升平均約1%,而且對那些更依賴進口的經濟體影響更大。強勢美元可能會對發展中國家造成金融壓力,新興市場的許多公司及政府以美元借貸,當他們必須以美元償還債務,就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薪資成長

《經濟學人》指出,強勁的薪資成長是第2個原因。正常時期,薪資成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通膨預期、勞動力市場是否疲軟。更快的生產率成長及更高的預期通膨會轉化為更高的薪資成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析,基本面的重要性比不上新冠封鎖措施及維持社交距離相關的勞動力供應限制。隨著復甦開始,正常模式開始出現,但這對薪資成長無益,因為勞動力供應已不再是問題。然而,由於強勁的招募及低失業率,薪資一直在成長。

薪資上漲推動了消費者支出,並直接導致勞動密集型服務價格上漲。事實上,一些鷹派人士擔心薪資價格飆升,在這種情況下,隨著企業提高價格以支付不斷上漲的薪資,勞工要求更高的薪資來支付不斷上漲的物價。

儘管薪資成長強勁,但在許多國家,這不足以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實際薪資下降會拖累支出及通貨膨脹,針對與此類似的22起歷史事件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情況很少出現薪資飆升。在中間階段,即使失業率仍然很低,通膨也開始下降,這對政策制定者來說是近乎理想的情景。儘管如此,通膨依舊持續。

預期心態

《經濟學人》指出,大多數情況下,當局需要收緊貨幣政策來減緩通貨膨脹,當前情況的不尋常可能意味著過去的經驗具有未定的相關性。至關重要的是,這主要取決於通膨預期會發生的變化,這是第三股不可預測的通膨力量。人們對未來的信念會影響其消費及薪資談判,而如果最近的經驗在這些信念的形成顯得尤為重要,那將有助於解釋通貨膨脹持續的原因,並導致央行的工作變得複雜。

儘管美國的預期指標表現相對良好,但英國及歐盟的預期指標卻不讓人感到振奮,這就是利率將繼續攀升的原因。各國央行不會鬆懈,直到通膨率開始下行。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