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陷入猴痘疫情風暴 猴痘5大QA懶人包整理1次搞懂


【NOW健康 蘇淳閔/整理報導】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全球又陷入新一波猴痘疫情,疾管署也在日前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另許多民眾憂心忡忡,疑惑有沒有相關疫苗,感染猴痘會出現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防範呢?《NOW健康》整理5大QA帶您1次搞懂如何防範猴痘上身。


Q1:猴痘是什麼?


A:根據疾病管制署登記資料,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的最早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1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細分為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


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之後,猴痘成為現存正痘病毒中感染症最為嚴重的。今年5月7日英國出現第1例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


Q2:猴痘的傳染途徑?


A:目前猴痘有2種傳播途徑:


▸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受傷的皮膚、黏膜,或是食用感染動物,都屬於危險因子。


▸人傳人:接觸到受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受傷的皮膚、黏膜,或是被污染物品而感染。學者指出,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會透過性行為傳染,但根據近期歐洲疫情,病毒通過密切接觸人傳人之風險極高。


而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Q3:猴痘有哪些臨床症狀?


A:猴痘臨床症症狀包括發燒、頭痛、極度倦怠、肌肉酸痛、畏寒、出汗、淋巴腺腫大(如腋窩、耳周、頸部、腹股溝等)。通常會在發燒1至3天後,在臉部、四肢等身體部位,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 猴痘的症狀可以持續14至21天,大多數可於幾周內康復,但是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Q4:猴痘有疫苗嗎?該如何治療呢?


A:猴痘症狀通常無需治療即可自行消退,在治療過程中通常著重於照顧皮疹,讓皮疹處保持乾燥,需要時可用敷料覆蓋保護。此外,目前醫學界有2支猴痘相關疫苗如下:


▸JYNNEOS :美國FDA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製成的新疫苗,可用於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


▸ACAM2000(緊急試驗用新藥):目前被美國FDA核准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同樣可用於預防猴痘感染,用於感染風險者,如在實驗室的人員,但現階段尚不建議大規模疫苗接種。


Q5:該如何防範猴痘?


A:(1)疫苗接種:醫學研究證實,接種天花疫苗預防猴痘的有效性為85%,惟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所以在1979年後出生的台灣民眾都屬於未接種易感染族群。(2)降低人畜感染風險:盡量避免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時,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3)降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蟬聯40年國人10大死因之首 癌症時鐘再快轉20秒
▸確診康復者恐留新冠後遺症 醫師:別慌!通常會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