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不和 經濟不會好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2020年就全世界而言,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一年,我國算是運氣比較好的,經濟成長還能維持正成長,可能在0.5%~1%之間。但要如何維持經濟正成長?在這個自助人助、得道多助的時代,最需要的是,政府能知道民間疾苦,而且知道怎麼去克服困難。

這一年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全球的國際秩序搞砸了,因為鎖國才是根本的舒緩疫情良方解藥,但鎖國還是會壞了經濟。因此,美國總統川普在新冠肺炎尚在肆虐傳播之秋,獨排眾議而主張不要封城,甚至鼓勵民眾去對抗封城的州長。

對於政府在面臨危機之際,究竟如何帶領民眾走出困境?政府當然不能揮霍無度,撙節開銷一直是政府財經部門的工作守則。因此,懂得為官之道,就在於如何幫助人民處理眼前的困苦,就是苦民所苦,而且能本諸公共資源為民眾解決急難,始可展現大有為政府的治國良方。

蔡總統在雙十國慶談話,被媒體評價為近幾年來講得最好的談話,但話講得漂亮,做事也要乾淨俐落。就當前的經濟問題,從人民的角度而言,就是要積極改善家庭經濟環境。以農民為例,農產品要有市場,除了中國大陸是最主要市場外,就是東南亞,但如果政府與大陸、東南亞的國際關係都不能有效改善,如何去開拓商機?妥善而積極改善兩岸關係,才是開拓市場經濟的能量前提。

兩岸在「九二共識」下發展出的經貿關係,占台灣的對外貿易能量達46%以上。新冠疫情肆虐下,台灣的出口唯一正成長只有大陸、香港。因此,蔡政府希望兩岸在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下,盡快恢復既有的對話機制,其實並不難。如果不認同「九二共識」,那就表現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主軸架構的「統一前」必要作為。

政府解決人民的困境,宜由簡入難。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紓困和振興措施,固然不可延宕,但當前債台高築的問題,也要多所顧及。如果兩岸關係改善,必可相對減少許多對外軍購的公帑支出,而且可強化國內的發展性基礎建設,不必債留子孫,這是當下一舉數得的可行國家發展政策作為。

政府要積極開拓新機運,不能只在「不畏戰、不求戰」打轉,應該在「不要戰、就能讚」的思維架構下,研提改善兩岸關係的「和平漸進策略」。責任政府的表現,就在於政府能解決困境、走向坦途而已。(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