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偵防詐騙 大數據快狠準

旺報【記者孫曜樟╱專題報導】 兩岸間的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台灣與大陸公安機關打擊詐騙的手段也在不斷升級,大數據、網路偵查已漸成為反詐騙的主流手段,大陸警方從人工蹲守轉變為運用大數據進行偵查,而且無需再跑到銀行調取資金流向,就能調取案件資金流等相關資料,進行資料研判分析,使得案件偵辦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大陸電信網路詐騙已形成嚴密的黑色產業鏈,想自根本上整治電信網路詐騙,就得根除電信詐騙上下游的生存環境,2017年以來,陸公安部先後帶頭偵辦多起跨區域電信網路詐騙團案,共打掉犯罪集團達5396個。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助益下,大陸警方表示,幾年前辦個詐騙案子可能要53天,現在花5到15天就能破案。不過,網路的發達也衍生出其他難題。 卡對卡轉帳 更難抓人 辦案員警表示,現在的詐騙分子在作案過程中,幾乎100%會用到微信、支付寶等協力廠商支付平台,如今大部分詐騙案都超出單一的銀行卡對卡轉帳的形式,大部分涉嫌人都會採用微信、支付寶等各種協力廠商支付平台進行資金轉移。透過微信和支付寶等協力廠商平台轉帳,形成的不是銀行卡到卡的記錄,而是一個騰訊或阿里等企業的訂單編號,警方要透過該訂單編號再去查詢相關的銀行卡,進而聯繫銀行凍結帳號。 問題在於,這類資料涉及民眾個人隱私,要讓企業提供相關資料,警方需要辦理複雜的手續,無法第一時間凍結相關銀行卡阻止損失。而緊急止付的黃金時間一般在半個小時內,等跑完一圈辦好手續,再向企業拿到資料,可能都過半個月,受害人的錢早就被詐騙集團轉移許多次。 資料共用 防詐更有效 所以,大陸警方希望,未來能將協力廠商支付平台的涉案資料納入到反詐中心,以便公安機關第一時間聯繫銀行凍結涉案帳戶,阻止詐騙轉移資金。另有員警建議,協力廠商支付平台將資料適度向公安機關進行公開,比如採用企業派代表入駐公安機關的方式,透過警、企合作,將雙方的資源在反詐中心這個平台上進行訊息交換,實現一定程度的資料共用,合作防範和打擊電信網路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