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奧運參賽史:57年前出征東京的「台灣隊」

(德國之聲中文網)國共內戰後的1950年代,國際同時有兩個政府宣稱自己代表中國,這在奧運上也成了問題,1952年兩岸在國際奧委會的中國代表權之爭,成為雙方體育外交戰的首役。

最早,國際奧委會在1931年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奧委會的資格,當時中國史上首位參賽者是劉長春,他在洛杉磯奧運賽場上的男子百米短跑項目中登場。

1952年在赫爾辛基舉行的奧運,兩方都認為自己擁有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權。國際奧委會通過決議允許兩岸運動員同時參賽,但當時主張「漢賊不兩立」的中華民國不滿而退賽。

1956年墨爾本奧運,國際奧委會雖已在兩年前開會承認中國奧委會,但仍允許中華民國代表團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賽,且在選手村內升中華民國國旗,北京不滿憤而退賽,且之後20多年的奧運會都沒有參加,1952年至1968年的奧運會兩岸僅有中華民國代表團參賽。

改名「台灣」和「福爾摩沙」

不過,1960年義大利羅馬奧運,國際奧會因中國的壓力要求以「台灣」稱呼中華民國代表隊,所有運動員及職員穿著的制服及出版物都要使用「台灣」的名稱,因此1960年義大利羅馬奧運上,出現了「福爾摩沙」代表隊,當時中華民國代表隊在開幕式進場時高舉「抗議」字樣,表達不滿。

1964年東京奧運,當時台灣使用的名義則是「TAIWAN」,但加注了「中華民國」四個小字,至於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台灣參賽也是「Taiwan」。

《奧林匹克之夢:中國與體育,1895-2008》一書中曾分析,台灣當時之所以能成功留在奧林匹克大家庭,與冷戰期間的國際政治有很大關系。直到20世紀70年代,大部分西方國家在外交上都寧願承認台北而不是北京,這為台灣在國際奧委會中創造了優勢,台灣直至1971年都在聯合國中代表「中國」。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代了中華民國。1972 年慕尼黑奧運是台北最後一次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賽,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中,時任加拿大總理老杜魯道(Pierre Trudeau)要求中華民國代表團以「台灣」隊名義參賽,遭中華民國政府拒絕。當時加拿大更以中國名稱問題,拒絕發給台灣奧運代表團入境簽證,導致台灣運動員無法入境參賽。

國際奧委會當時決議將台灣的奧運代表隊名稱改為台灣,但蔣經國拒絕,因此台灣當年宣布退出該屆奧運會。

中國重返奧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奧委會1979年通過「名古屋決議案」,承認由大陸的中國奧委會來代表中國外,更要求中華民國更改會名,並且不得使用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同時也確立其代表隊需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

同一年,中國奧委會在北京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中國奧委會主席鐘師統宣布,中國將派體育代表團參加1980年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和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也宣告在20多年後,中國正式重返奧運。

不過,1980年,中國響應美國抵制蘇聯出兵攻打阿富汗,而未派隊參加莫斯科奧運。當年,台灣也沒有派隊參賽。

因此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成為台灣首次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賽,也是兩岸首次以「中國」和「中華台北」模式參加奧運會,並持續至今。

2018年,台灣曾舉辦公投決議是否要以「台灣」名義,參加國際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最後以近5成5民眾不同意遭到否決。

(綜合報導)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