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戲曲教育瓶頸 升學就業難

旺報【記者賴廷恆╱綜合報導】 大陸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現正播出《中國戲曲大會》,螢光幕前看似戲曲藝術百花齊放、眾所矚目,事實上兩岸戲曲教育長期以來面臨「四難」:招生難、教學難、升學難、就業難。為此還「驚動」大陸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關於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四部委聯合就戲曲教育工作制定專項政策,這在新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文化部科技司司長孫若風如是說。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則表示,大陸現有約300個劇種,若都納入正規的學校教育,並不切合實際,「戲曲院校應結合基層戲曲院團的需求,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為基礎,以世界級、國家級非遺劇種為重點,堅持搶救和發展『兩條腿』走路。」 戲曲是門「角兒的藝術」,傳承、發展的核心均在於人才。中共建政後,體系化的職業教育成為戲曲人才培養的主要管道,但近年來中職、高職的戲曲教育,均面臨一系列以「招生難」揭開序幕的問題。不僅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院長謝玉輝大嘆「招生難,主要是招優質生難」,65年歷史的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黃珊珊也指出:「近年來,學校包括京劇、崑曲在內的戲曲專業不太容易把行當都招齊,花臉、丑等比較缺乏。」 入校後,「教學難」、「升學(專升本)難」又成為學校與學生無法迴避的問題;學生畢業後,則是面臨「就業難」。戲曲院團的人才需求與院校的學生培養無法對接暢通,也是導致「就業難」的主因之一;戲曲院校師生大多認同,訂單培養、校團合作等形式「優勢明顯」,「合作是招生與招工結合、實習與就業同步」,也讓戲曲演員就業、專業人才培養兩者得以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