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抗疫兩樣情

(粘耿豪攝)
(粘耿豪攝)

海峽兩岸先後迎來Omicron的大爆發期,尤其是台灣現在日增超過6萬,死亡人數也大增,已經超越了上海疫情的最高峰時期。原先兩邊都採取清零的防疫政策,隨著爆發期的到來,台灣轉採與病毒共存策略,而大陸則堅守動態清零政策,讓兩岸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正好成為應對Omicron的一組對照組。

不過大陸也並非鐵板一塊,深圳、北京等大都市的經驗主要是在疫情早期採取快速應變措施,目前看來代價相對較小,而成效也比較顯著,但深圳和北京二者之間也有很多不同,深圳通過快速封城可以徹底扼殺疫情,北京沒有採取全域封控,但社區零星散發還是不斷出現。而上海的案例更為特殊,是在疫情已經進入爆發期之後如何走出困境,通過封城和極端管控措施來遏制疫情進一步蔓延,雖然疫情發展趨勢已經扭轉,但極端措施導致的次生災害也非常明顯,長時間的封控也給上海居民的正常生活、心理狀態以及上海本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衝擊。

台灣的作法與整個大陸包括深圳、北京和上海的措施都截然不同,一方面是早已預測會在4、5月迎來爆發期,但並沒有採取措施,反而早早預告準備共存,即便如此,連基本的快篩資源都沒準備好,還是未免難以服眾。另一方面則是疫情進入爆發期之後的應變措施,指揮中心的作法卻採取了相對放任的態度,讓民眾自主應變的結果就是將凌亂轉嫁給整個社會,無論是購買快篩的大排長龍還是居隔期間的PCR檢測和領藥各項後續安排,都給民眾帶來極大不便,其型態和上海疫情爆發初期頗為類似,但上海至少沒有檢測量能和防疫資源的後顧之憂,而台灣顯然也沒有從上海的SOP之亂中吸取任何教訓。

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蔡政府基於意識形態所設定的障礙,台灣恐怕是目前全世界少有還在為檢測資源發愁的地方,快篩試劑竟然還要排隊並限量購買。在大陸,快篩試劑早已經是社區檢測的免費發放物資,上海封控期間幾乎是一天一測,有的社區慎重要求一天三測。

台灣之所以有現在的亂局,毫無疑問是一場人禍,因為快篩試劑早已是成熟技術,台灣本應在內部就完成自主研發和量產,即便自己做不到也完全可以大批量的海外採購,大陸的生產量能也完全可以應對台灣的所有需求,但台灣本著拒斥大陸的意識形態,完全不考慮從大陸採購的可能性。

除了資源之外,大陸快速應變的舉措也並非完全不可借鑑,針對疫情爆發所畫分的防範區、管控區和封控區分級管理模式,其實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影響人群,避免社區內部爆發,建立方艙醫院則更是早已就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輕症處理方式。畢竟台灣也有許多衛生品質堪憂的老舊社區,一味居家隔離只會讓疫情持續蔓延。

上海的許多嚴重問題並非政策本身的問題,而更多可能是執行粗暴和過度防疫的問題,台灣大可不必因為所見到的次生災害就幸災樂禍,成為自己卸責和不作為的藉口。少一些意識形態,多借鑑一些成功經驗並針對防疫過當的舉措有意識地加以避免,其實對台灣民眾來說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