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從拉近生活和法制距離做起

兩岸關係的進退拿捏向來是複雜且棘手的政治問題,是一門高深的政治藝術,考驗兩岸執政者的智慧與能力。近年大陸在兩岸政策上採取懷柔政策、軟硬兼施,既讓台灣了解兩岸軍事實力的懸殊和不可脫鉤的經貿關係,也讓台灣民眾感受到同是一家人的誠意。繼2018年大陸國台辦宣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所謂「惠台31項」具體措施後,本月中國務院再度宣布《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提出21條新政策,鼓勵福建先行先試,建立「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加速推動並深化與台灣的融合發展。

在促統、促融的戰略目標下,陸方將於生活、交通、醫療、社福、教育、就業、金融、經貿等多項領域中實施台胞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紅利,同時亦強化相關權利與福利的法治保障,期提升台胞對這套政策的信心。意見書中勾勒出「同城生活圈」、「朋友圈」和「事業圈」的願景藍圖,相信打動不少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台胞們的心。

筆者細讀了該份意見書後,著實敬佩陸方相當用心地提出諸多「促進」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構想與措施,展現無比的善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這份意見書並未正視目前存在於兩岸基本民生和法制上差距的事實,僅一廂情願的提出吸引台胞登陸移居的誘因,卻未深入思考,台胞與陸胞同享「同等待遇」、平起平坐這件事,對台胞而言有什麼意義?是代表基本生活條件、自由度與權利保障的提升,還是反之會下降呢?

兩岸分治70餘年,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法律制度,雖然大陸近30年來快速發展,生活環境和法治程度亦大幅提升,生活條件已與台灣相近,許多領域的發展與台灣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像基礎建設、數位科技、文化保存與創新等進步很多。近期曾造訪大陸的台灣民眾,無不對大陸城市每隔3、5年跳躍式發展的速度和進步繁榮的程度感到驚艷,中國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對於久居在自由、開放、法治社會的台灣民眾而言,若要移居、求學和投資,看重的應不只是一個城市的繁華樣貌,還得要有舒適的生活質感和安全感。這種狀態若不能於另一個環境升級或至少維持住,一般人多半不會想去改變現狀。因此「深化融合」的關鍵不在於猛送紅利,而應從拉近兩岸的生活型態和法制距離做起。

什麼是台灣的生活和法制常態?網路通訊自由、出入境自由、言論與學術自由、金融理財自由、宗教多元、性別多元、全民健保、優質醫療、勞權保障、所有權制度等等。這些對台灣人最自然不過的事,卻在大陸地區窒礙難行,或是目前還享受不到更佳的保障。台灣人在大陸短時間停留,或許還能忍受生活不便,但若是長時間居留,須要犧牲很多既有的便利和自由度時,勢必會影響赴陸意願。

大陸這些年其實已多次向台胞遞出橄欖枝,但似乎成效不彰,才會一再出招。筆者樂見兩岸融合發展,認同這是尋求兩岸和平、共榮互利的正確方向。在此誠懇建議陸方調整惠台策略,與其提供琳瑯滿目的惠台措施,不如先從移除兩岸融合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著手,優先排除兩岸生活作息和法制衝突之障礙,於福建試點複製台灣生活日常,無縫接軌台灣法制,全面提升示範區中兩岸人民的權利與福祉,方是深化融合兩岸人民的根本之道。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