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交流 陸改推「城市認同」

中國時報【楊家鑫╱台北報導】 民間交流成為大陸對台工作重心,而其中青年交流活動是重中之重。「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不久前在武漢舉辦,繼去年天然統與天然獨的言詞交鋒,今年話題愈發開放,有大陸學者針對台青年政策指出,大陸老談「文化認同」,在台灣青年中沒有市場,不如談「城市認同」,協助他們更順利融入當地生活。 「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日前在湖北武漢舉行,今年論壇主題為「兩岸關係:新態勢與新模式」,邀請兩岸智庫和大學的40多位青年學者與會,就兩岸關係未來發展、青年創業、青年交流等話題進行探討。 去年論壇首邀主張天然獨的台灣研究生參加,與大陸學生言詞激辯。出席論壇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巫穎翰透露,今年雙方依舊談得很開,探討話題不設限,不會因為有政治偏向而受限。尤其是兩岸政治對談,依舊擦出不少火花。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則認為,文化認同不是「1+1=2」,不用太期待,只要台灣青年能到大陸交些朋友、增加一些對大陸的理解認識,就是有幫助,就很滿意了。 他說,即使是「廈門街道怎麼走」、「當地好吃的包子去哪裡買?」這種食衣住行的認識,只要兩岸青年建立起共同語言,很自然會擴展到文化、價值觀的交流。故應該全方位推進青年交流,不只在經濟、文化,更要推展至切身相關的居住與生活。 兩岸青創與青年交流是本屆焦點話題,廈門大學台研院助理教授陳超認為,應重視台灣青年對所居地事務的關切,著力塑造對其所居城市的認同感。提高其在大陸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參與度,為他們在大陸就學、就業、旅行、婚姻等創造便利條件。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峻豪指出,過去兩岸交流多不勝數,大部分談的是相同語言、文化等要素,台灣年輕人很難有同感。 張峻豪說,有大陸學者直言,台灣青年是「實用主義的過客」,光談文化認同,效果不大,不如談城市認同,著力推動讓台灣青年在其居住地更便利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