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家】國家鳥類報告資料如何來? 3個借鄉民之力的大型監測計畫

【公民科學家】國家鳥類報告資料如何來? 3個借鄉民之力的大型監測計畫

建立於 2017/09/05 上稿編輯: 曾以寧 作者:林瑞興(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大利(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柯智仁(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成立於1992年7月,巧合地那一年正是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的同一年。生物多樣性資源的調查、研究、保育及推廣是特生中心的核心任務,初成立的十餘年裡,同仁們奔馳各地,逐步建立各縣市基本資料。然而,在面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快速流失的威脅下,讓社會各界深切瞭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與狀態趨勢,為當前生物多樣性工作的首要之務。以特生中心有限的人力,如何擴大取樣的地點、調查的頻度,同時適時發布反映台灣生物多樣性現況與變化趨勢的資訊,勢必尋求新的模式以面對此一挑戰。

所幸,台灣參與自然觀察與關心生態保育的人數,自1960年代起,在諸多學者、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長期共同努力之下,已有明顯地成長。以發展最早的賞鳥活動為例,不僅各縣市均成立有野鳥學會或相關組織,中華鳥會的賞鳥紀錄更為台灣鳥類留下1970年代至今的重要鳥類分布資料。觀察此一社會趨勢,特生中心自2009年起,開始推動公民科學,發展多方夥伴關係,嘗試設計各類參與難度不一的公民科學計畫,逐步將關注生態環境的人士的動力,引入生物多樣性的記錄、調查及長期監測計畫。

由於野鳥引人的外型與聲音、各類環境均會出現的特性,加上多數種類辨識上不算困難,鳥類觀察在世界各地,始終是最普遍的自然觀察活動。故以野鳥作為指標反應自然環境的狀態變遷,不僅具有「觀察者眾」的優勢,觀察結果更容易引起社會的共鳴。為了要完整掌握台灣鳥類分布與族群趨勢、分析台灣現有600餘種鳥類紀錄,依各種鳥類和台灣這塊土地的時空連結性,特生中心決定以其族群存續與台灣最為密切的繁殖鳥開始推動大範圍監測計畫「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BS Taiwan),其次也為度冬鳥推動監測「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NYBC Taiwan),同時針對保育上具特殊重要性鳥種,設計適合其特性的監測系統,最後並與美國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合作,共同推動新世代的鳥類紀錄資料庫 ——eBird Taiwan,以作為蒐錄各類鳥類紀錄的共同平台。

志工參與新年數鳥嘉年華。蘇美如攝影。 從鳥類族群了解環境變化: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

鳥類在每年繁殖的季節,活動範圍會較為固定、且叫聲明顯而容易觀察,正利於調查及估算繁殖成鳥密度,以此原理為基礎,發展出了繁殖鳥類調查(Breeding Bird Survey, BBS)。繁殖鳥類調查的歷史在國際上相當悠久,如英國與美國的BBS都始自1960年代且歷久不墜,對兩國的研究、保育,乃至於政策的評估都發揮著領頭羊的角色。1970~1990年代歐洲各國如瑞典、丹麥、芬蘭、法國、捷克、荷蘭、德國、西班牙與瑞士等更紛紛起而效尤。

BBS Taiwan。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台灣的BBS,稱為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BS Taiwan),則起自2009年,在東亞一帶可以說是最早開始以年為單位推動的全國型BBS。現在,每年有超過300位公民科學家參與約300個樣區的監測,每年約記錄200種野鳥,所取得的資料更可產生近百種繁殖鳥類的逐年族群趨勢。而族群趨勢的資訊讓科學家得以掌握鳥類的族群狀況變動,並可以作為環境變遷的指標或保育政策的評估。

例如,由BBS Taiwan發布的麻雀族群減少訊息曾經獲得許多民眾的關注,且許多民眾也回應對此有感,這可能就反應著我們生活環境從農業轉往都市化過程的轉變。又,台灣的原生種八哥(又稱冠八哥或白嘴八哥)的族群趨勢成長,則可能反應著這種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的鳥種正從過往的獵補壓力與外來種競爭壓力中逐漸回復。

近年,BBS Taiwan更開始與哺乳動物研究者進一步合作推動台灣獼猴監測,顯示這樣的監測系統的潛力並不侷限於鳥類監測,在適當的設計下更可與其他生物類群,甚至環境棲地的監測結合。BBS Taiwan能夠推動至今,來自跨NGO、學界,以及政府的夥伴關係運作:不僅是BBS Taiwan專職們對於調查者服務的付出;更是由來自台灣各地,具有無比的耐心,每年春天能夠在每個調查樣點專注六分鐘,打開耳朵張亮雙眼地的細心寫下調查紀錄的調查者們共同取得的成果。 東亞澳候鳥減少問題下的重要監測: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每年10月,許多鳥類早已填飽肚子,展開一年一度的長途旅行。牠們從西伯利亞出發,沿著日本、台灣、馬來群島,直到澳洲。這條路線稱為「東亞澳遷徙線(East Asia-Australasia Flyway)」。台灣是許多候鳥重要的補給站或度冬地,每年冬天,總是能見到許多鷸鴴、雁鴨、鷗類等候鳥出現在重要濕地。然而,東亞澳遷徙線的候鳥的數量正在急速下降,隨著台灣沿海濕地也在消失的同時,是否表示台灣的候鳥也在跟著減少呢?對於這個問題,過去卻因為難以做全面性的普查而沒有足夠的資訊回答。

2013年起,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和特生中心共同推出「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Taiwan New Year Bird Count,NYBC Taiwan)」,作為長期監測我國冬季鳥類狀況的公民科學活動。每年元旦前後兩周,每個樣區圓都有稱為「鳥老大」負責人和「鳥夥伴」及「鳥鄉民」一起在半徑3公里範圍內,記錄所有鳥類的種類與數量。同時,任何對鳥類有興趣的人,都能以「鳥鄉民」的身分參加。在象徵團圓的新年氛圍中,大家齊聚賞鳥,不僅能幫助鳥類記錄,也能跟著鳥夥伴和鳥老大學習鳥類的相關知識。NYBC Taiwan 可以說是兼具研究、教育與休閒的活動!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執行方式。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2013年至今,NYBC Taiwan 已經執行了四次,參與人數由598人增加到1116人;樣區圓從122個增加到175個。同時,記錄到的鳥類由292種鳥/18萬9千280隻次,提升到340種/31萬6千928隻次,其中又以蘭陽平原及嘉南沿海為度冬鳥類的重要熱點。

雖然隨著新年數鳥嘉年華的推動,冬季鳥類族群與分布的資訊逐漸完善,然而,有些鳥類的數量卻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例如黑腹濱鷸、小水鴨和翻石鷸等,很可能是暗示族群量下降的重要警訊。未來將持續執行,建立完善的冬季鳥類監測系統,監測東亞澳遷徙線的候鳥現況。 情況特殊的鳥類,安排個別鳥種監測

BBS與NYBC的設計可同時監測多種具有類似屬性的鳥種,但對於活動時間、行為或棲地較為特殊,或者是數量較為稀少的鳥類而言,在進行此種大規模普查時,不容易調查到。為此,在完整的鳥類監測架構中,一定得為這類相對不容易調查,但又具特殊保育或社會意義的鳥種,量身訂製其專屬的調查方式,如每年進行的黑面琵鷺、黑鳶、水雉及小辮鴴族群調查,都是以公民科學的模式,邀集大量志工於特定時間,以標準方法,同步進行單一鳥種數量計數,以獲得各年的族群數量指標。 充分展現鳥友熱情的 eBird Taiwan 鳥類紀錄資料庫

eBird Taiwan。圖片來源:eBird Taiwan

eBird是由美國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與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於2002年所共同創建,有感於 eBird 資料庫方便的紀錄上傳方式,強大的資料探索功能,特生中心自2010年起,就開始與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洽談合作的可能性,雖然歷經不少困難,但由特生中心、中華鳥會及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共同合作的 eBird Taiwan 終於在2015年8月正式公開。

​過程中最特別的是,網站資訊的中文化與公民科學的實作同樣,大量地透過志工協作,豐富的成果讓遠在美國的eBird夥伴都覺得訝異,更重要的是,上線之後,許多鳥友不僅熱衷使用,更成為推廣的重要助力。成果展現在上傳的紀錄數量上:目前台灣每月上傳紀錄數已達3千到4千份,常在全球5到8名間,充分顯現台灣賞鳥活動的能量。除此之外,特生中心也以eBird作為彙集資料的平台,前述BBS、NYBC等計畫的資料,亦同步上傳至 eBird,短期之內,已累積超過11萬份紀錄報告、100萬筆以上的豐富紀錄,任何人都可藉由各類工具,自行探索鳥類的分布、相片、聲音與規劃賞鳥行程等,研究者亦可自由下載紀錄資料。 未來展望:提出國家鳥類報告,為生態保育提供基礎

台灣鳥類分布與族群趨勢資訊,在策略性的規劃與推動之下,確實已是台灣所有生物類群中,資料最為完整與豐沛的一個類群。由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的目標年為2020年,於2013年特生中心即提議以鳥類為對象,促成「台灣鳥類監測夥伴關係」合作平台,並於2020年前完成「台灣國家鳥類報告」,以呈現各項鳥類監測成果,並對影響族群狀態變化的重要保育議題,如紅皮書名錄、氣候變遷、外來種等各項議題進行分析,進而對下一階段台灣鳥類及生態保育提出建議,透過大量公民科學家的長期參與,前述各項公民科學計畫成果著實成為台灣第一份國家鳥類報告最重要的支柱。

※ 備註: 國家鳥類報告:是一個明確又具體的目標。其內容主要針對台灣各具不同屬性及保育議題鳥類的系統性長期監測成果進行彙整及分析;其次,經由指標的變化,整體說明台灣鳥類狀態及變遷趨勢,以及前述變遷與各種壓力之關連,並進而研擬相關保育建議。國家鳥類報告是所有參與之民間組織、學術單位及公部門的共同成果。除了報告之外,更期盼藉由推動國家鳥類報告,促成民間、學術和公部門形成夥伴關係,在有限的資源限制下,透過各種形式的互助,促進彼此的發展,讓鳥類監測得以有效推動,使國人更為瞭解台灣生物多樣性變遷,進而影響國家保育決策。 參考資料:

-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 MAPS Taiwan

- BBS Taiwan

- NYBC Taiwan

- eBird Taiwan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

- 【公民科學家】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 監測八哥鳥 化知識為力量 小小公民科學家動員中

- 遊台灣量輻射 SAFECAST邀民眾加入輻射量測計畫

- 特生中心與公民科學家合作 完成中部68條路線蝶況調查 相關文章 比天擇快1萬倍的速度消失 亞馬遜仍每二天發現一新物種 2017/09/05 巴西總統為採礦賣雨林 亞馬遜保護區險遭取消 2017/09/04 野生刺蝟連年減少 英國展開普查、宣導「不要太常掃落葉」 2017/09/01 207054 [nothing_1] 亞馬遜發現381新物種 專家籲重視保育 2017/09/01 「布農豆知識」返鄉開展 讓Tina的保種智慧落地生根 2017/08/28 5%人擁80%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原民以這六種方式幫助全世界 2017/08/28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公民科學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公民科學家BBS新年數鳥嘉年華e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