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紀實第三季推出五部新作!《當飛機飛過》、《何處是我家》與觀眾省思家的定義

公視紀實推出第三季,包含四部紀錄短片、一部長片紀實新作,涵蓋人文刻劃、生命哲思、身分認同、原民文化等多元議題,將於2月9日起,每週四晚間22:00公共電視頻道播出、公視+同步上架。首周推出《當飛機飛過》以及《Maro’ay to ko kerah何處是我家》兩部作品,分別紀錄桃園航空城、新北溪洲部落居民遷移的故事,與觀眾一同省思「家」的定義。

《當飛機飛過》記錄韓戰反共義士陳鴻生一家,由解放軍成了國軍,與排灣族少女共組家庭,輾轉居所後落腳於桃園空機基地、繁衍三代,然而十幾年前的桃園航空城開發計畫啟動,居民近年必須集體搬遷。住家即將被夷為平地,又恰逢父親離世,面對不安的未來,第二代居民陳遼平感受不到國家對他的關照,感嘆表示:「許多年輕人已經沒有國的觀念,只剩下家的觀念,只要家能平平安安就好。」

《當飛機飛過》導演李立劭透過一個家庭不得不搬遷之際,呈現他們在機場邊的生活狀態,而對比面臨住所即將被夷為平地的煩惱,一旁的眷村廢墟成了生存遊戲玩家的天堂、婚紗寫真的拍攝景點,和平時期長成的年輕人,與經歷戰場死亡的老兵,共處在這充滿歷史的基地旁,他說:「台灣宛若一本翻不完的書,同一個空間底下的各朝歷史彼此覆蓋著,但不管腳下的土地經歷過哪些不同的歷史,都應該要彼此尊重,共同共榮。」李立劭藉由影像對比呼應了台灣多元、混搭的特色,也期盼透過這些珍貴的紀錄告訴世人,即便土地被夷平,但歷史不該被遺忘。

同樣紀錄住家搬遷的故事還有《Maro’ay to ko kerah何處是我家》,片中敘述緊鄰新店溪旁、由兩百多位阿美族人組成的溪洲部落,因大碧潭改造計劃必須遷移至百公尺外的新址,提及拍攝的契機,本身也是阿美族人的導演潘志偉表示,溪洲部落的原鄉風貌與對岸的都市榮景形成強烈對比,加上片中主角、同時是該部落第二代張祖淼的請託,便拿起攝影機開始記錄舊部落的影像。

阿美族語「Maro’ay to ko kerah」意指潮汐之間的安靜時刻,會讓海底生物找到自己的歸宿、自己的家。潘志偉自幼因父母工作因素,居所四處遷徙,他希望藉由這部作品,探討都市原住民對於家的定義,他坦言:「只要全家人在一起,那裡就是家。」

《Maro’ay to ko kerah何處是我家?》溪洲舊部落阿美族人舉辦豐年祭。(公視提供)

潘志偉更進一步說明,多年前阿美族人帶著一顆大石頭,從花東原鄉北上,在溪洲部落落地生根,如今卻要在異地重建部落,族人必須面臨銀行貸款、建商品質等等難題,甚至有人因家戶資格限制而離開,居中處理行政事務的張祖淼也無奈表示:「溪洲部落是我家,從荒地變成部落現在的樣子,各種變遷移動我都在,這些生活和記憶是無法被抹去。」溪洲新部落「333」重建模式由政府補助1/3經費、族人負擔2/3自籌款與銀行貸款,家屋產權卻屬於部落,雖然落實部落自治,卻導致內部矛盾。潘志偉期盼透過溪洲部落的紀錄,能夠影響其他都會區新生成的原民部落,讓更多城市人認識河對岸的原民生活日常。

迎向2023,公視紀實系列紀錄片呈現台灣在各種層面上的真實,以及各類觀點上的透視,透過四部短片、一部長片紀實新作,涵蓋人文刻劃、生命哲思、角色認同、原民文化等多元議題,勇於突破既有框架,引領更寬廣的思考。《當飛機飛過》、《Maro’ay to ko kerah 何處是我家》將於2月9日,週四晚間22:00公共電視頻道首播、公視+同步上架,敬邀大家一起來點亮公視紀實無需包裝的獨特動能,品味新作帶來的啟發和感動。

《當飛機飛過》桃園航空城居民陳遼平與珍藏的飛機模型。(公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