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陳時中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關於疫苗,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有一堆問題。沒疫苗時讓人愁,來了一堆疫苗又讓人憂。因此,筆者在此六問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部長。

第一問:原先我國疫苗覆蓋率在全世界排在末段班,8月初以來急起直追,現在總算趕上印度,每百人的注射劑數超過50左右,但仍遠低於亞洲的平均值80,也遠落後於南韓的100,中國大陸的150。上周起民間協助採購的BNT、政府採購的AZ,加上外國政府捐贈的疫苗陸續抵達,我們的注射率可望迎頭趕上。那請問:我國的注射率達到100(表示平均每人注射1劑)的日子大約是哪一天?才好出門使用振興五倍券啊!

第二問:每種疫苗在臨床二、三期實驗中都有數據表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另方面,從去年12月在各國施打以來也累積很多「真實世界」的數據,與各國的疫情、人口結構、社會行為都有關聯。政府可否公布一個綜合報告,讓人民在即將來到的注射輪動中有充分的資訊依據?

第三問:先前的接種序列係以重症風險及工作人員任務需要來排定優先次序,以致於最先到的AZ給80歲以上的人施打,次到的莫德納給60歲以上,而國產高端給20到35歲,最新到的BNT則給年輕學生,似乎是「撿到籃裡就是菜」的戰術,並沒有根據疫苗種類、風險與效價不同而做年齡層匹配,現在疫苗選擇性多了,也還有約一半的人沒有施打,指揮中心能不能根據各國已有的數據與施打經驗作相關的推薦指引及年齡層調配呢?

第四問:我國施打疫苗以來因各疫苗注射年齡層有異,使得注射後的死亡風險很難在同一個基礎上比較評估,坊間流言不斷,也使得民眾裹足不前,而注射過第1劑的人也猶豫要不要追加第2劑,或想改打其他種類。有人說混打更好,有人說很危險,什麼時候能給個官方說法?

第五問:新冠病毒從武漢原始株以來一路突變,演化出各種變種,最近Delta變種已入侵台灣社區,國外又有新的Lambda、Eta變種出現,新狀況是否讓原先施打的第1劑無效?

第六問:民間流傳,打疫苗的死亡率與受到傳染而死亡的機率不相上下。要澄清這個流言並不容易,因為到目前為止疫苗施打主要是根據年齡層分,老年人本來就體弱多病,死亡分不清是注射疫苗所致或原本的長期慢性病惡化。國外學術文獻顯示AZ等以腺病毒為基礎的疫苗可能造成血栓、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而死亡;以mRNA原理製作的莫德納與BNT則有心肌炎、心包炎等案例,及其他較嚴重的過敏。指揮中心可否正式出版指引,載明不同疫苗種類的風險,尤其讓有心臟血管疾病與強烈敏感體質的人有所依循,自己可評估打或不打?

上述問題攸關個人身家性命,人民有知的權利。孔子說:「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不是嗎!?(作者為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