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再現傳統堆稈棚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昨日親子體驗堆稈棚的樂趣。(記者陳真攝)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昨日親子體驗堆稈棚的樂趣。(記者陳真攝)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昨日親子體驗堆稈棚的樂趣。(記者陳真攝)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昨(二十五)日舉辦堆稈棚(稻草屋的客語)體驗,消失多年的場景,再現傳統農村生活的地景美學!

六堆客家園區在七月十一日完成割稻,為讓稻稈充分利用不浪費,昨日延續稻作系列辦理「農事學堂~堆稈棚」體驗活動,讓首次參與的親子們,深感新奇有趣!

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表示,臺灣在早年農村社會,稻穀收割後的禾稈(稻稈、稻草的客語)用途甚廣,禾稈可作為牛隻乾糧、充當家庭柴火、建材或作物覆蓋物,實用性高,為方便保存與使用,農家會將禾稈綑紮,堆疊成高聳稈棚。

客家諺語「稈棚大、豬欄透糞缸、井頭透落缸」,則是描述早期農村社會理想出嫁對象,稈棚大小成為判讀農家經濟狀況的指標;活動除重現昔日農村的美好鮮明畫面外,也推廣客家人資源循環利用的環保精神。

民眾不僅操作傳統堆稈棚,客發中心亦帶領親子認識傳統礱穀(碾米的客語)的場域、機具和歷程,現場還讓參與民眾創作吉祥稻稈小掃帚,同時品嚐交工點心的砰米米呈(客語的爆米花),呈現系列的稻作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