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紫藤廬3】憂古蹟修成公廁、又逢台北文資數量激增 文化局長蔡詩萍回應了

1997年蔡詩萍(左)和陳文茜(右)出席爐邊閑話座談,多年後他成為紫藤廬的主管機關。(周渝提供)
1997年蔡詩萍(左)和陳文茜(右)出席爐邊閑話座談,多年後他成為紫藤廬的主管機關。(周渝提供)

紫藤廬的保留,幾乎可說是台灣文化資產認定、保存發展的縮影,中間幾經文化、歷史的多重價值辯證,年底大修,也反應文化資產維護、再利用的挑戰。

搶救保留 以社會行動開先河

建築師陳勤忠長年投入古蹟修復,他說現在回顧紫藤廬,縱然最初有不少爭議,卻有幾大意義。首先,《文資法》以前,所謂的古蹟身分都是由中央來判定,之後才下放到地方,紫藤廬開時代之先。再來,在那個年代,有意識用社會行動搶救文化資產,是很先進的事情。尤其過去,古蹟認定較以漢人、中華傳統的文化角度來看歷史或建築物,但紫藤廬搶救的房子建造於日治時代。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也提出,古蹟判定除建物價值外,還有場所的人文精神,像是紫藤廬是民主政治發展重要的一部分。

第一次波灣戰爭時,周渝在紫藤廬2樓掛上反美、反戰布條。(周渝提供)
第一次波灣戰爭時,周渝在紫藤廬2樓掛上反美、反戰布條。(周渝提供)

然而,保留之後呢?聯合大學建築系主任王本壯,現任台北市文化局館所經營管理營運督導委員會委員及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他觀察,紫藤廬保留象徵從台灣轉型到更具公民意識的現代社會,「民間展現某種力量,文資保存的意識也逐漸提升,但指定時,只是賦予古蹟一個身分,相關權利義務與規範並不明確,這也導致後續在一些管理維護或使用上的規範需再討論與思考。」

2006年,台北市政府撥1,100萬元預算修繕紫藤廬,希望強化建築物老朽的木梁結構,整合老舊管線,然而《文資法》未完備,過程遭遇不少問題,林慧峯想到還是無奈,「第一次修繕,老實講對公家或我們是兩敗俱傷,我真的看得快哭了,紫藤廬這樣的空間,廁所改成公廁那樣,我們又沒有位置監督。」

承租經營 與公部門周旋心累

老房子修繕是和時間賽跑。陳勤忠幾次會勘紫藤廬,對許多地方以現代工法簡單取代感到遺憾,例如不在古蹟範圍的外牆,本來饒富意象與歷史意義的紅磚改成水泥牆,「文化資產有兩個任務,一個當然是具象看到、保留視覺性,一個是要交代歷史,對歷史負責。紫藤廬留有很多原來日本時代的設計,如果修繕建築師、文化局沒有加以留意,這些東西修過之後,你可能就看不見了。看不見有可能代表,以後的人也不會知道。」

他觀察,近來不少修復空間,明明是不同的場域,質感卻變得很類似,失去原來歷史特色或生活累積的痕跡,「好的修復,不僅是恢復建築的結構安全,更重要的是保留它的故事和靈魂,建築物上的每一條裂縫、每一塊木板,甚至每一個小小的裝飾細節,都是歷史的見證。如果用過於現代化的材料和工法去修復,這些細節就會消失。」

2000年紫藤廬保留時,台北市古蹟僅一百多座;2024年,台北市有形文化資產已來到568處。前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過去接受媒體採訪即提到,文資豐富是首善之都的人民共識的展現,但在預算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文資修復與活化也帶來龐大的壓力。而近年缺工、通膨,更加劇此壓力。

除了修繕的硬體問題,從原屋主變成古蹟承租團隊,林慧峯也感到近來每年交營運計畫、成果報告有數字化、強調KPI(關鍵績效指標)管理的趨勢,「早年文資委員著重我們辦的活動和古蹟、歷史脈絡的連結,這幾年更關心財務、社區回饋以及多元平權。財務方面,我們是營運單位,可以理解,但我們沒有拿補助,也有繳租金,收支平衡真的不容易。」

林慧峯明白市府需要有效管理,但每年行政作業繁瑣,在缺工的情況下,他們甚至需要一名專員負責撰寫報告,文化團隊有時被當成標案廠商對待,也難免沮喪。她最受傷的一次是2011年紫藤廬30週年,他們自發、自費出書、拍影片、辦紀念活動,一位文資委員沒了解他們的合約,甚至沒看報告,衝著就罵他們沒繳租金,「當你費心費力做了那麼多,遠超過原來需要做的事,卻被指控完全不是事實的東西,真的被潑了一大盆冷水。」

紫藤廬和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都是成為古蹟之後,原關係者繼續經營,但每九年還是要經歷一次公開招標。今年4月,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透過民間抗議陳情,文化局多年來皆以招標委外方式經營,導致諸多矮化、限制及不當維修施作與指導,因此多次喊話要求北市府依《文資法》21條4項,以平等合作經營的行政契約,取代現行的委外經營模式。

周渝在市場買到明朝的茶洗(盛水的容器),使用30多年,多次請人修補。
周渝在市場買到明朝的茶洗(盛水的容器),使用30多年,多次請人修補。

明年大修 擔憂重演先前慘況

針對原屋主、現承租單位的擔憂,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接受採訪表示,包括紫藤廬、李國鼎故居、孫運璿故居、蔡瑞月舞蹈社等,雖採公開招標,但經營者都保持優先權,「他們跟建築有特殊感情,熟悉經營理念,我們也比較放心。」文化局已和兩單位溝通,希望他們不要過於焦慮。

台北市文化局專委、文化資產科科長邱稚亘解釋,市府與民間合作的方式,包括委外經營、標租、促參,市府根據資產特性來設計經營模式,例如紫藤廬的經營是以委外的方式,收取權利金,同時要求保留公益性活動。「紫藤廬修復再利用的規劃,2年前開始作業,今年預算與申請文化部補助案,皆已送審。沒意外的話,明年第二季應該能動工,預計2年、2年半能完工,紫藤廬關閉不會拖到4、5年那麼久。」只是通膨和缺工,難保進度不會拖延。

至於修繕問題,邱稚亘沒有參與上次的經驗,但文化局很重視這次的修繕,也邀請紫藤廬代表方參與每次審查會議,修復再利用計畫更經過文資委員審核,希望這次溝通能更順暢。

周渝在市場買到明朝的茶洗(盛水的容器),使用30多年,多次請人修補。
周渝在市場買到明朝的茶洗(盛水的容器),使用30多年,多次請人修補。

負責修繕的建築師景雅琦說,大學時,曾被學長姐帶來紫藤廬見世面,這次是文化局邀請投標,再次回到紫藤廬,入門立刻想到《陋室銘》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她秀出平面圖,紫藤廬因歷經增建,在使用者不希望拆除外圍再利用空間的情況下,新舊結構之間的漏水問題,木結構的白蟻侵蝕,挑戰非常大,即便大修,未來仍需定期維護。另紫藤廬建築空間不大,已請文化局協調,施工時必要特別小心。修繕材料和工法,他們會採「修舊如舊」原則,雖然無法還原同時期木料,但會進口北美檜木再仿舊處理,並避免使用含有防腐劑的材料。

紫藤廬的問題現在受到關注,但修繕完成前,結果仍未知,而台北市老屋的命運也依然未卜。蔡詩萍說,他上任後,除了拜託中央文化部多幫忙,透過民間推動老房子運動,也持續爭取文化資產維護的預算,文化局不計自辦工程案經費,補助民間與市府以外公家單位辦理文化資產程序與工程的費用已成長2.5倍,2023年的補助款是7,900萬元,2024年補助款是1億8千萬元左右,2025年目前編列送議會審查的補助預算達到2億1千萬元,但相較數量居全國之冠、五百多個列冊案件,依然相當吃力,「幾億能修幾棟?要不靠中央補助,要不靠民間財力進來 ,再不然我們針對比較危急的案件優先修復。但老房子崩壞的速度非常快,修復速度慢的話,等於是眼睜睜看著許多老房子列管卻無法動。」

更多鏡週刊報導
【鏡相人間】誰還記得紫藤廬 台北第一處市定古蹟大修前回顧
【再見紫藤廬4】揮別對抗威權的光環 從「全世界只有一間紫藤廬」到下一站歐洲?
【再見紫藤廬1】台北第一處市定古蹟將關門大修 負責人嘆:「一個黃金年代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