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回顧克拉夫特的訪台事件

In this image made from a video screen shows Taiwan's President Tsai Ing-wen, top, and U.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 Kelly Craft meeting virtually on Wednesday night, Jan. 13, 2021. Craft's trip to Taiwan was canceled but Craft told Tsai: “The United States will always stand with Taiwan.” (The United States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via AP)
圖片來源:AP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美國新舊政府交接之前,國內政局一片混亂之際,陸續為台美關係拋下震撼彈:先是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訪台,接著便取消過去對台美官員互訪的「自我設限」。蓬佩奧的話言猶在耳,美國國務院卻於本月12日突然宣布,取消接下來8天内的所有外訪計劃,包括克拉夫特的訪台,以及蓬佩奧原定的歐洲之行。

克拉夫特訪台沸沸揚揚,結果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讓外界搞不清楚敗選後的川普政府,「葫蘆裡賣什麼藥」。但我認為,從台美中三邊關係的未來發展看,克拉夫特訪台事件「人散曲未終」,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根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歐塔加斯(Morgan Ortagus)的說法,取消所有出訪計劃的原因,是為了協助「顺利而有序的交接過程」。如果此說屬實,那麼國務院的政策急轉彎,就應該是有跡可循:一是拜登團隊已提前發揮政策影響力,不容看守政府此時「惹事生非」;二是蓬佩奧認為玆事體大,趕快找個下台階「踩剎車」。

拜登團隊在過渡時期能扮演什麼角色,外界無從得知;但根據《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報導,國務院有些人反對蓬佩奧的作法,暗示蓬佩奧此舉並未經過審查,而且認為川普政府在任期內的更早時刻,就可以採取這些行動。歐巴馬時代的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就持這種看法,他認為:「若蓬佩奧理直氣壯,為何一年前不這麼做,然後自己處理後果?」

《紐約時報》同時報導,在美國政府外部的一些專家認為,蓬佩奧是意圖給拜登設下圈套,迫使拜登要嘛改弦更張,並因此付出國内的政治代價;要嘛照單全收,冒與北京關係惡化的風險。我想對拜登而言,兩者都是困難的選擇。我們不能排除在國務院取消外訪的說詞之外,還有其它因素的考量。

據說擬議前往歐盟進行任內最後一趟「畢業旅行」的蓬佩奧,行前就遭到地主國的冷眼相向,有些國家甚至表示拒絕和他見面。蓬佩奧此行不受歐洲國家歡迎的原因不外下列三點:

第一,川普上台後,美歐關係每況愈下,蓬佩奧主掌外交事務,故難辭其咎;

第二,美國對外政策已失去傳統跨黨派、持續性的特質;所以蓬佩奧現在扮演的過渡角色,無法反映繼任者的正確訊息;

第三,歐洲政局近期瞬息萬變,先是英國完成脫歐,接著歐盟又和中共簽了投資協定,歐洲國家在等待拜登新政府推出新政策。

既然國務院連蓬佩奧的歐洲之行都決定取消了,那克拉夫特訪台也就失去「正當性」;只是,台灣的反應和歐洲不同,台灣沒有「說不」的條件,但卻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理。克拉夫特如能成行,將是台美斷交後首位訪台的美國現任聯合國大使。民進黨政府期待的不只是凸顯台美關係升級的象徵性意義,更希望美國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台灣在野黨的態度則偏向於怕受傷害。前總統馬英九以「友善但沒有結果」(friendly but inconsequential)(FBI)形容克拉夫特擬議中的台灣之行。國民黨的基本立場認為「來者是客」,但擔心來的時機不對,可能升高兩岸的緊張對立,結果是得不償失。

蔡英文政府對於克拉夫特的未能成行,在「惋惜」之餘,應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在美國權力轉移前的敏感時刻,接待克拉夫特,就如同接下川普政府拋出的這個「燙手山芋」。無論如何,在蓬培奧宣布取消美台官員互動的限制後,蔡總統和我方駐外人員己立即和美國官員進行接觸。

美國駐荷蘭大使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於11日率先在美國駐荷蘭大使館接見我國駐荷蘭代表陳欣新。美國國務院負責政治與軍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庫柏(Clarke Cooper) , 也在同日與我駐美代表蕭美琴進行了閉門會晤。更重要的是,蔡英文總統14日以視訊和未能順利來訪的克拉夫特等官員對談。克拉夫特隨後還推文讚揚:「台灣在許多方面是全球的典範。」

對於川普政府臨去秋波的挺台舉動,綠營有人或許覺得「遲來比沒有好」(Better late than never);而外媒則認為,蔡總統本人的態度還是小心謹慎的,顯然不願刻意觸動對岸敏感的神經。我們也注意到中共除「依例」派遣軍機在西南沿海繞行,以及在東海和福建地區進行軍演外,對克拉夫特訪台的抨擊,火力大部分集中針對川普政府內的「少數反華政客」。

如何落實蓬佩奧取消台美官方互動限制的決定,是拜登政府上任後即刻面臨的考驗。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撰文表示,拜登政府可能採取的選擇是:公開撤回、支持全面取消台美交往限制決定、指示國務院恢復審核與台官員交往以符合美國長期政策、或是重新評估新版聯繫準則。前兩個選項恐導致台美關係惡化及兩岸關係緊張升高,因此拜登較可能採取後兩項策略。何瑞恩建議拜登上任後,須加強華府對兩岸議題官方及非官方溝通策略,以因應來自北京要求撤回蓬佩奧聲明的壓力。

總之,拜登上任後應不會改變其前任遏制中共的政策,但操作的方式必然有所不同。拜登會經由和中共對話,以及尋求在非傳統安全問題方面的合作,維持雙方「鬥而不破」的關係。另一方面,以拜登本人的個性和「建制派」的屬性,處理兩岸事務應該不會有「驚人之舉」。拜登強調上任後仍將恪守「一中政策」和「三個公報」,並根據「台灣關係法」售台武器,這就說明台美關係將有可能回到傳統軌道。

蔡英文總統多次強調「不挑釁、不冒進」,希望兩岸「維持現狀」。相信這個立場會得到拜登政府的支持;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共會坐視兩岸關係「原地踏步」嗎?台灣應針對這個問題的答案研擬對策。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