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德國為何在兩岸關係上陷入兩難?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不但加劇了中美和台海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對德國造成影響。無論哪種方式,柏林都很難置身於日益加劇的中美衝突之外。

德國外交政策面臨兩難境地,因為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如果柏林明確反對中國收復台灣,這可能會引發嚴重衝突,尤其是在經濟方面。然而,如果德國保持沉默,該國就會破壞其「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的主張。

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所在的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步行不到半小時即可到達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然而,這兩個辦公室是天壤之別。謝志偉告訴德國之聲記者,這樣的緊張關係,不僅僅存在於台灣和中國之間,而是「兩個價值體系」:獨裁和民主。

8月1日,也就是佩洛西抵達台灣的前一天,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核武器會議上發表聲明,引起了轟動。這位綠黨政治家當時說:「我們不接受違反國際法,一個較大的鄰國侵犯其較小的鄰國違反國際法的情況——當然,這也適用於中國。」

隔日,德國駐華大使傅融(Patricia Hildegard Flor)被中國外交部召見。隨後,傅融在推特上寫道:「今天開誠佈公!在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鄧力的會晤中,我強調:德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當局的交流是這一政策的一部分。」

德國的「一中政策」

傅融的推特故意使用「當局」一詞而不是「政府」,因為德國沒有正式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相反,台灣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政府與德國政府之間沒有高層接觸。

儘管實行「一中政策」,德國和台灣仍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德國外交部在網站上表示,台灣和德國是「重要的價值合作夥伴,通過密切和實質性的經濟、文化和科學聯繫聯繫在一起」。柏林在台灣有一個外交機構,叫做德國在台協會。

去年年底上台的德國中左翼政府,在其聯合協議中闡明了其對台灣的立場:「台灣海峽現狀的改變只能通過和平和雙方協議進行。在歐盟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下,我們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幾十年來,德國政府一直拒絕向台灣提供武器,但雙方經貿關係相當繁榮。德國是台灣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年雙方貿易額達到220億美元。然而,與中國的貿易額使這種關係相形見絀,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是台灣的12倍。

2019年,歐盟在一份戰略文件中表示,中國同時是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和競爭對手。2020 年,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領導下的德國前政府,通過了新的指導方針,強調安全政策、戰略夥伴關係以及「中美之間日益加劇的對抗」。

去年,德國海軍將拜仁號護衛艦(Frigate Bayern)開往印太地區,向北京發出信號,表明德國將支持「自由海上航線和遵守國際法」。而德國的新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國家安全戰略。

美國的角色

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以來,美國就與中國進行貿易戰,其中許多關稅在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仍然有效。而歐洲國家一直在尋找與中國「脫鉤」的方法。

德國政治學者​​伯拉默爾(Josef Braml)說,「即使沒有軍事對抗,歐洲人,尤其是我們德國人,也將成為華盛頓現在正在推動的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受害者。」

如果特朗普或類似的對華鷹派在2024年再度入主白宮,布拉姆認為歐盟將需要更大的戰略主權。這將包括一個更強大的政治和軍事聯盟,它將與美國保持密切關係,「但作為夥伴而不是附庸」,他說。

「如果我們不能在這方面取得成功,我們將成為美中重大對抗中的附帶損害,」布拉姆說。

德國國會議員將訪台

繼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後,德新社(DPA)5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德國國會人權委員會10月底將派代表團訪問台灣,這個代表團將由8位國會議員組成,涵蓋德國朝野所有6個政黨的議員。

代表團成員之一、德國綠黨的米雅托維奇(Boris Mijatović)表示,台灣是德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例如在半導體領域,這樣的議員出訪「很平常」。

即便中國可能抗議德國議員訪台,代表團另一成員布蘭德(Michael Brand)也認為沒必要取消,「中國領導人得小心,不要在國際舞台上成為只會動不動就威脅的巨龍」。

德國國會人權委員會原本規劃2020年訪台,但由於疫情因素取消了當時的訪問。這次出訪亞洲規劃已久,代表團預計還將前往日本和香港。

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施卓克-齊默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西方對「一中政策」的尊重沒有改變,中國的耀武揚威實在沒必要,只是反映出不安全感。

她說,台灣擁有堅強的民主,值得德國與台灣站在一起,不能先問中國行不行才訪問台灣、或因為中國恐嚇就不去,有機會的話她也會出訪台灣。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