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文組生」學非所用:如何在全球趨勢下找到台灣的文化定位?

文:洪茂源(人文學院研究所畢業生)

「台灣錢淹腳目」是一句知名俗語,對於戰後嬰兒潮的父執輩們不僅是一句人生成長的手足性俗語,更是他們一生的光榮,但是他們卻沒辦法想像筆者這些八年級後全球化、民主自由、產業西進......的兒女們對於這句話如此陌生(更別說九年級後的手機世代了)。

當我們回溯1949這大江大浪的年代,戰爭帶來的破壞猶存,社會通膨壓力尚在,大量人口退台引發的種族衝突與糧食危機,我們不得不感謝那年代那一批高知識份子提出一系列半百載的土地改革、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第二次進口替代、高科技業等前瞻性策略,以及十大建設。然而教育改革後高知識青年分子普及後的80、90生,反而束手無策地看著經濟蕭條而捉襟見肘。

這並不完全地述說教育改革的失敗,筆者反倒認為是時代浪潮下的必經現象,也許經濟奇蹟的人們幸運地出生在時代上升的潮流中,而我們這些社會初犢務必不讓景氣冒然直下,反倒起死回生!

台灣產業已經轉變了,不再是爭取外銷、大量賺取外匯的年代。然而海島型國家雖有強大文化包容力,卻難以向南韓民族主義般地建立品牌,依舊在代工技術與傳統產業上迂迴,近年雖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口號既出,卻難以成型。在走向高知識性、參與性、附加價值性地體驗是產業實為一大嚴峻高嶺值得攀越!

然而經濟問題夾雜太多政治因素,以及政治人物的道德信任感,造成所有話題都關注在個人是非與個人道德和統獨表述上爭執,鮮少有前瞻與建設性的討論,這無非是政治、經濟在民主化、全球化下造成的產業西進、景氣蕭條、轉型困難的主要癥結。

回顧這全球化的三十年,每相隔十年會有一次全期性地經融危機1998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2018中美關稅貿易戰皆是。

2008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只剩0.7%。失業率5.81%,失業人數63萬人,創31年以來新高。台灣電子業開始休無薪假,不僅是台灣就連歐美各國也受無比衝擊,然而中國大陸卻步步為營,乘勝崛起!馬政府也是這十年的執政者,無力抵擋高峰巨浪地大起大落造成了人民的怨懟。而也在這些年手機世代開始關心政治與國家經濟,自詡成為推動時代換裝(民主化)的野百合青年,太陽花學子一系相承接起關心國家發展的意志。

如今2018起的中美關稅貿易戰下產業是否回流,國際生產線的重製與台灣的產業轉型或延續,都扣動了社會青年的心弦與高度關注。

教育改革下的90後文生,具備了不一樣的能力

從1994年的「四一○教改大遊行」到今天,已經整整25年了。而筆者正是1993年出生的社會新鮮人,如同大環境的境遇一般繼起廣設大學的夢浪,然而卻面臨學歷貶值,大學生供過於求,如今碩士畢業卻處處撞衫!而無技職之長可言,雖自信有所學術思辨力,卻苦於代工型經濟的天牢囚禁,所有創新與思維論證無法實際化為產品符合代工型經濟之產值!

教改源本是一本初衷,帶著戰後世代苦過來的反思逆浪,抱著希望子女快樂學習,自發性與多元性的教育化(美式教育)。曾幾何時中研院長兼起總召集人之任,一舉美式成長子女主體思考之行,然而,要將另一端西方的教育體制橫向移植到四千多年窠臼的東方人身上,考慮與衡量的過程實在太過粗糙,稍略東西文化的差異,對於生學與人生成長的要求與期許不只是家長的東西兩極性的忽略,更是使久耕於教師思維中的教育改革心中不服、無法由衷地由下而上第推演,寸步難行!

教改後果無非毫無價值,80後的學子都有段青春美好的大學生活,足夠時光探索自我、享受學術自由與「找答案」的美好夢程!只是畢了業,結束這美麗的夢,還是要回到現實,找出企業所需的能力與生產力!

未來產業窘境與轉型期許:價值導向、人口老化、機器學習

時光如梭,人類有史以來最劇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轉眼間已過80年,冷戰結束後世界流向民主自由與資本主義的當頭,建立了全球化繁華的30年。而世界上卻沒有一定的道理是真理,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改變。

正如沒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完全詮釋善惡二元與白、黑、灰,當資本主義走向鼎盛,對於地球資源的浩劫、生產的過剩的物質浪費,這些從未把人類惡性考慮在內,終會再次反噬!以民主自由的核心出發,卻沒有考慮地區上的民族背景、民族性、這些需要時間消弭的過往歹業。族群的記憶與信仰和結構下的利益輸送,這些的瓦解與轉型無非需要時間實踐。

全球化的時代結束了,走向慢球化的雙邊貿易談判盛行,保護主義再次被重新提起!以往趨勢「廉價導向」的大量生產,進而代之的「走向高端、貼近市場」。全球商業的逐水草而居的時代遲早會過去,企業開始從成本,轉向價值!

中美貿易戰開啟全球經濟的下一間房門,2020-2030間世界商業從成本導向轉為價值導向,台灣身為世界領先的超級創新國,也踏上了硬體翻身的道路,開啟了創新經濟的修行。

何為創新經濟?首先我們先提世界經濟論壇(WEF)中的超級創新國的硬底子。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petitiveness Report 2018)中我國名列第四大創新國與美國、德國、瑞士同進榜第。不負也曾為代工王國的台灣之名,世界許多知名高技術(如高科技、醫療、高機能布料等等)的代工皆來自台灣(Made in Taiwan)的技術。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正是全球化物聯網的時代,也是網路電商的時代,品牌如雨後春筍地出現,而身為海島型國家雖的多元文化以及包容性,但是由於消化不足,時間匆促不足以讓台灣人有時間內化從古唐山過台灣、日治、國民黨、民進黨、全球化下的多元論述,欠缺內化時間詮釋而造成台灣錯過「品牌建立」這個第三次工業革命。

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世界商業局勢已經走到數位轉型、人工智慧之自動化生產下台灣的品牌建立危機兵臨城下,再不建立自我民族論述與未來發展脈絡,終將會成為一個消失的國度,原本具有四千多年完整中華儒道的豐富社會,又有日本治理下的精神,國民黨與本土的元素,最後開啟全球化大門下的富有資產(軟實力)的國家,將靈光消失。

然而時間一樣不等人,2030年世界又是下一個階段面臨下一道問題。2030世界三大局勢問題,高齡化、自動化、收入不對等。

203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86億,主要成長地區在非洲和印度,60歲以上人口有6成在亞洲,2026年台灣也正是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高齡化社會所造成勞動人口短缺,由自動化生產彌補,而自動化生產將低階繁複性工作占據將會造成低階勞工低薪與失業,具有技術性與高知識的勞工收入反而增加,造成社會相對剝奪感遽增。而GDP中可望6成貢獻來自產業人工智慧化。

談到人工智慧,大家最耳熟能詳大約是2016年大敗世界棋王的AlphaGo,其中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任何用電腦能做出人腦所能及的事,是將人類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考放入電腦當中,使之有學習與修正能力去獨自完成並解決人類問題,最初的主要目標是將「人類的知識與思考方式放入電腦」,而後隨著時間的演進現代,電腦不只能被動地理解人類,更將能是主動學習與修正能力!

這就是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不只局限於統濟學的範疇中,它由統計學的定義中超脫出來;不只是由樣本中推理出母體真相,更要有從歷史資料中學到如何處理新資料,並解決問題。然而,人工智慧產業化及產業人工智慧化並不會憑空出現,凡事得靠人類一步亦趨地實踐而成,成功就是每個人為了當下多堅持的那麼一點點。

而人工智慧在這一波浪潮中還受限於技術層面的限制,專主處理與「情境無關」的問題。

情境無關又分為:

樣本多(AI擅長):車牌辨識、產品瑕疵品檢測、車流計算、人臉辨識……等。

樣本少(AI不擅長):醫療診斷、設備故障排除、最佳排程預測……等。

機器學習主要關鍵還是大數據,未來需要更多資料,代表運算量也高,我們需要更多的雲端平台(伺服器)。若沒有足夠的計算資源及數據資料,深度學習再好也沒法發展。全球科技巨擘都積極投入自身之雲端資料庫。

第四次工業革命勢在必行相較之前自動化生產,人工智慧更具專業人的知識性與決策性。即使向醫師、會計師、律師、建築師……等高專業性工作人也有部分工作範圍被人工智慧所代勞!而文組的優勢就水落石出了,包括文學、藝術、評論、研究……等。這時候,具有抽象思考、價值邏輯、價值聯想的軟文化實力就會高速浮出。

先認清台灣的風格,再來研究能做哪些事

筆者始終認為:認知一件事物,首先直觀他的風格,追究其背後歷史;認識其身處環境,最後推演其發展性,人(主體)在每個當下不外乎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客體)、認識環境(結構)!

何為台灣的風格呢?

這須從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簽約投降的明鄭王朝開始講起,在此期間大批漢人遷台,開啟台灣華人文化的序幕!此期間主體社會菁英為閩南人,並尚有二十個平埔族群與高山族十三個。這個情況一直至《馬關條約》後清朝將台灣割讓日本後才有新的一幕。而閩南人,原先並不是以完整地大閩南族群的方式出現,而是以漳州、泉州的方式呈現,所以就有了「漳泉互鬥」並隨著福州人加入戰局,在長期交融消合下下逐漸形成一個大閩南族群。

當時最早《渡台禁令》只准單身男性渡台發展,有了「有唐山公,無唐山嬤」的說法。這些羅漢腳在台落地生根,於是取的平埔族二十餘族的女性為妻,經過時間交融平埔族完全消失與閩南族融合成大閩南族群。這期間閩南族群自居是台灣主流,他們認定他們是台灣主人,在日據時期經過台灣史上第一次認同上的斷裂。此外,也有第三族群客家人遷入,客家人在台灣整體來說更是相對弱勢,然而客家族群難道並沒有這種認同上的斷裂感,改以任勞任怨的方式主動吸收,打開心門與主流者合作。

四千多年的華人文化是儒家為基底的深根豐富資產起源地,中國社會崇尚「人學」,聖人崇拜及有功勳之仕皆為先賢,在道教文化成為眾神一隅,起由大禹治水開始就有聖賢崇拜的觀念,周朝天子時期孔子儒學更加堅定中華的倫理道德的深根觀念,即便至今,從日常的八點檔和政論節目,也不難發現華人始終跳脫不出個人道德和階級倫理的嚴苛檢視之爭。

而在台灣的華人,大多是單身來台,台灣當時沒有建立足夠雄厚的階級倫理,在環境嚴苛並充滿未知的新環境,個人道德有頓時失去約禁。而唯一的信仰依靠卻油然而生,便以每日的未知與變數下大起大落的心情,成就世界獨有的「台灣宗教文化」這種具有高度「交易性」、「庸俗性」的宗教觀。

至今,常常學生比賽「我的家鄉」,十之八九都是畫廟宇與廟會,也是一種風趣幽默的憐愛吧!

到了日治時期受到日本文化影響,到處充滿隱性的階級制度,喚起華儒社會的基因,重構一個具有完整階級制度的社會。但是多數人心中還是忘不了自己是中國人,而且是清朝那時期尚未民國的中國人,光復台灣十台灣人有短暫的認知修復。

好景不常,接連的228以及後來的黨國政治嚴重地隔絕本省與外省人之間的信任。在失去中國的外省人眼中化為巨大的恐懼,怕失去唯一生存之地,以至於獨裁、使用黨國特務,在時代潮流的捉弄下誰不無辜?而以此創造的「穩定的政治」,也讓台灣在當時造就非凡的經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生存之後,人便開始追求自由與安全,政治上的壓迫有了社經地位後的閩南人展開了民主奮戰。

這時期主要出現一批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由於靠自己的努路成就了自我,社會充滿積極與勤奮,產業也快速發展,然而當他們努到了全球化這關,開啟新世代的大門,卻發現這世界的規則不只是這樣。

5年級、6年級生又再次感受到撕裂,而他們始終沒有發現問題在於「代工文化」,而非努力上進出了問題,靠左腦思考的5年級、6年級生依舊一頭霧水,而過去的經驗讓他們相信自己的成功,還在做最後的放手一搏,對於7年級、8年級的年輕人總是無解、也不信任也不認同,繼續死守權力和地位,想要改變原本的台灣。

相對起來,一出生就在大門外的8年級、9年級生,反而更看清楚世界的遊戲氛圍,只是無能為力的活在被動的環境下,茫然地活著,這也是台灣獨特的年齡斷裂。

如今的台灣,分割成四大族群:老本省人、老外省人、6-7年級、8-9年級,2020總統大選正式多元分戰,湊不出一個主流,任何人、任何潮流都是一支分流,各自有心,多頭馬車往不同的方向拉鋸。

與其說台灣人善良、隨和、人情味、大而化之,其實台灣人更是一群既敏感、易受傷,在被撕裂認同和被分化的情感上捉弄的一群可憐可惜可愛卻又彼此高度不信任的勤奮人。原先就已經頓足不前的民族論述,又遇到高速前進的資訊化、全球化而破碎。

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那麼深刻的民族記憶及歸屬感,但是是一套具有完整發展過程的民族,相對之上品牌建立容易許多。而台灣的文化多元,深刻記憶與歸屬感,雖然分化,但這些小而強的殺傷力高的利刃,轉化若有成,使用正反合成更高一層的概念,超越性的融合並前進,必能高出一等,別富知性、感性洞見、生命力。

整理出自身民族的記憶論述,建立自己未來發展的前進道路,並有計畫和前瞻的步調節奏前進,這就是所謂的「品牌行銷」,何謂台式美學「台灣味」,又如何在AI人工智慧下捷足先登,則需要共攪腦力。對於過往記憶分裂成多個族群,認同上不一導致無法形成民族共識的窘境,筆者認為需要時間,只要在同一個時空下相處後一定會造就新的記憶與情感認同。

例如,新世代年輕人多數認同台灣主體性且具有隨和、知足的小確幸與認命,這些別稱千禧世代的青年其實一點也不草莓,筆者反而認為他們比較感性和互助,做事不在爭奪,反而強調參與感以及附加意義——至少是相較五年級的戰後嬰兒潮——然而台灣的媒體受資金的限制,為了滿足收視率幾乎是以上一代的父執輩為客群服務,千禧青年的平台少與父執輩的平台交界處也很小,族群對話極度不足。

文組畢業生在轉型中的未來,能夠做哪些事情?

文組生,其實就是族群對話的催化劑。

台灣很適合有關「民族誌」的藝文發展,走入「社區」、關心居民生活、在每個人心中點一盞光明燈!當學術知識的高塔得以進入農莊林間,穿越大街小巷在城市中紀錄,撰寫民族記憶、整理分裂的族群記憶,方能融合地寫下「當下」的論述,從城市公共空間、社區大學、社群行銷,到地方季刊、紀錄片、文化成果發表會等等皆是。

台灣已經撕裂多年,走過了一個世代,如今兵臨下一世代大門,再不快速整合,拾起破碎、拼湊出民族地圖,並結合人工智慧的科技建立品牌,消失的國度就是台灣。

一個失去信心的民族是不會認同自己的,沒有認同自己也無法創造出信心,拚經濟說到底,靠的就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整合,如今台灣已經過了靠大量代工生產,賺取外匯的年代,只有將文化整合行銷、科技技術升級,才有產業轉型的一天。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造就近代列強和帝國主義,至今人類的原生內心還是稍有掠奪本性。世界不會自動和平,一切都來自力量的制衡,如今中美二元對立世界又再度興起,夾在兩強之間的取捨是一大學問。而科技始終服務著人性,正如AI是為了人性而始,而非人類去迎合AI。

相較於中國,台灣本非民族主義盛行之國,拿去民族主義先驗的假設,注重人際關係的台灣,反能產出一種讓交易性與同溫性兼具交融的社會哲學。在這個條件下發展出文化與文化生產,並指出其中的可塑性與前瞻性,即是文組的任務!

延伸閱讀
不顧多方反對,索羅門群島為何想跟台灣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