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球與外太空的溫差發電,實驗設備開發成功

太陽能電池靠吸收光轉換出電,缺點就是怕沒有陽光。現在史丹佛大學團隊採用與太陽能電池相同的光電原理,開發出另一種潛在再生能源,是利用地球與外太空的溫差來發電,雖然目前實驗設備產生之電量可以說微不足道,但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提高性能,這種設備將能滿足晚上持續發電的需求。

太陽能電池最大缺點之一,就是太陽一下山便失去能量來源,雖然我們可以將白天的電力轉儲在大電池中供晚上利用,但顯然這樣還不能滿足科學家,更新穎的太陽能電池想法層出不窮,比如在地球軌道上放置太陽能電站。

而史丹佛大學範汕洄(Shanhui Fan)教授領導的團隊,近日開發出一種新設備,有點像「抗太陽能電池板」,具有和太陽能電池相同的光電原理,不同之處在於:太陽能電池靠吸收光轉換出電,而新設備的負照射效應(negative illumination effect),是等熱能從表面流失後發電。

我們都知道地球與外太空溫差極大,《IFL science》報導,即使你站在地球上最冷的南極洲,溫度還是可能跟外太空差了將近 200℃,可惜目前技術還無法善用溫差能量。

而團隊現在終於開發出能有效利用地球與外太空溫差發電的設備,雖然,設備中的二極體(diode)每平方公尺只產生約 64nW 的電力──微不足道,但研究人員表示,這可以透過不同材料的量子光電特性改進。

理論上,設備發電功率可達 4W/m2,約目前實驗設備的 100 萬倍,雖然無法和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功率(100~200W/m2)相提並論,但它已從概念走出來現實,足以引起其他科學家興趣。新論文刊登在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

(Source:<a href="https://publishing.aip.org/publications/latest-content/experimental-device-generates-electricity-from-the-coldness-of-the-universe/" rel="nofollow noopener" target="_blank" data-ylk="slk:美國物理學會;elm:context_link;itc:0;sec:content-canvas" class="link ">美國物理學會</a>)
(Source:美國物理學會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