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斑馬魚研究抑制肝癌藥物 國衛院分基所 登上國際期刊

工商時報【文╱李淑慧】 精準醫療針對個人量身定做,提高療效,是最新趨勢。今(2019)年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分基所)在衛生福利部(衛福部)「健康醫藥生技前瞻發展計畫」支持下,陸續發表利用斑馬魚模式研究肝癌並篩選抑制肝癌藥物,研究佳績連連。 國衛院分基所研究員喻秋華博士接受採訪,詳述今年刊登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及相關計畫,利用轉基因斑馬魚模式,首先發現RPIA過度表現造成肝癌,發表於今年5月的致癌作用期刊(Carcinogenesis,2019 May;40(3):461)。也發現一種新型極光A激?突變通過與野生型-極光A激?不同的途徑而促成早發嚴重的肝癌。發表於今年7月的癌症期刊(Cancers,2019 July 2;11(7)﹒pii:E927)。這些轉基因魚可作為篩選精準抑癌藥物平台。 比較兩種酪氨酸激?抑制劑(419S1及420S1)與FDA核准的抗癌藥物蕾莎瓦(Sorafenib),發現419S1及420S1抑制肝癌的能力優於蕾莎瓦,且毒性更低。與萬芳醫院吳明順醫師合作,將肝癌病人的癌細胞移植至斑馬魚胚胎,發現419S1及420S1比蕾莎瓦更具抑制肝癌的能力,但具有個人差異性,發表於今年5月份的癌症期刊(Cancers,2019 May 28;11(6)﹒pii:E739) 利用高通量斑馬魚藥物篩選平台,從兩千多個小分子化合物篩選出兩種新型化合物具抗肝癌作用,並與慈濟大學張新侯教授合作,將奈米鑽石包覆小分子藥物,可進一步降低毒性,增加抗癌效果,發表於今年10月份的先進治療學期刊 (Advanced Therapeutics﹒2019 Oct﹒,1900105)。 使用具有四種遺傳背景和過度餵食或高脂飲食誘導肥胖的斑馬魚模式,與交通大學楊進木教授合作,發現過度餵食或高脂飲食與遺傳風險因子之間具有協同作用,通過影響脂肪酸代謝而引起肝癌。發表於今年11月份的癌症期刊 (Cancers 2019 Nov﹒,11(12):1899) 此外,也發現褐藻醣膠具保肝作用並研究其作用機轉,也正在進行鯽魚水萃物及香椿的萃取物降低脂肪肝、抑制肝癌等助益。 喻秋華強調,斑馬魚為研究人類疾病研究的動物模式,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斑馬魚模式的優點並得到適合他們的藥物治癒他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