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的前線》四進四出烏克蘭戰地 卓新獎攝影師張乾琦:台灣要避戰就得全面備戰

旅居歐洲的台籍攝影師張乾琦(中)承諾,如果台灣出事,他一定會回來。(圖片來源/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提供)

享譽國際的台籍新聞攝影師張乾琦今年已四度出入烏克蘭,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他以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身分,分享他的戰地報導經驗。

61歲的張乾琦是台灣唯一、亞洲唯二的世界頂尖紀實攝影組織「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終身會員,該通訊社成員包括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羅伯.卡帕(Robert Capa)等知名攝影家。現居奧地利的張乾琦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囡仔」,這次回台除了領獎,更是為了將他在烏克蘭的經驗與台灣年輕世代分享。

「我不是戰地記者。」張乾琦開場便直言,「我當然會害怕,但我需要去,我覺得我有義務……我需要去記錄這場不公不義的入侵。」

向日葵一望無盡之地,如今遍布子母彈

今(1)日是俄烏戰爭爆發第281天,而張乾琦早在2月24日戰爭爆發後第二個星期便經由波蘭進入烏克蘭,過去僅需兩個小時飛程的距離,如今要花上整整兩天。

「如果你只有兩三個小時準備你需要的東西,你會帶什麼?」張乾琦在火車月台記錄下數百萬名烏克蘭人被迫離開家園的景象。

烏克蘭的城市建起防禦工事和檢查哨,古老雕塑和建築受到沙包、鋼筋和木座層層保護,所有醫生住進醫院宿舍待命,而嬰兒在堆起沙包、不見天日的醫院誕生。

儘管如此,烏克蘭民眾的信仰卻愈顯堅定,他們不僅上教堂尋求安慰,同時自發製作要送到前線的偽裝網。當他們禱告時,張乾琦拍下後來為陣亡台籍志願軍曾聖光舉行告別式,位於利維夫市(Lviv)的聖彼得與保羅教堂。

至今俄羅斯每日向烏克蘭發射5萬顆砲彈,但烏克蘭人民未曾退縮。「如果俄羅斯的戰車開到基輔,基輔每個窗口都會有槍伸出來對準他們。」一名烏克蘭人告訴張乾琦。

張乾琦的戰地裝備包括鋼盔、第四級防彈背心(足以抵擋AK47步槍7.62mm口徑子彈)和急救包。防彈背心相當沉重,但就連睡覺也不能脫下。(圖片來源/翻攝自張乾琦演講簡報)

張乾琦甚至深入「前線的前線」,遠赴戰況激烈的烏克蘭東部和南部。他回憶,「我真的沒有看過那麼多向日葵,超過上億朵……」然而這塊充滿向日葵的土地,如今卻遍地是《日內瓦公約》禁止使用的子母彈。

烏克蘭士兵:如果台灣有事,我也要去幫忙

在收容所苦等的難民、被流彈擊中的傷患、清理戰場的人員、筋疲力竭的士兵、趁砲擊間隙出來曬曬太陽的老人和小貓,張乾琦拍下已成烏克蘭「日常」的戰時生活。

根據張乾琦轉述,許多烏克蘭青年非常感謝外國伸出援手,但也清楚表明自己的意志,很多人告訴他「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戰爭自己打。」

「台灣應該很了解我們的處境……」其中一名代號為「畢卡索」的士兵說,「等戰爭結束,如果台灣有事,我也要過去幫忙。」這位「畢卡索」在戰前是一名畫家,如同許多烏克蘭人,他在把妻兒送出國後毅然決然參軍,與他同行的還有律師、銀行行員等戰前原本是平民,也過著平凡生活的人。

交戰雙方各有立場,上自國家官媒、下至社群媒體,各種資訊和宣傳鋪天蓋地而來,記者如何維持獨立性成為一大考驗,對此張乾琦堅定表示「我自己決定我要怎麼做。」

「我每一張照片,追求的是準確,把攝影這個語言用到最精確,這是一輩子的功課。」張乾琦說。

張乾琦其中一次赴烏是跟拍非政府組織「世界中央廚房」(World Central Kitchen),它以貨車搭載「行動廚房」,至今已提供1億8000萬份餐點給烏克蘭人。(圖片來源/FB@World Central Kitchen)

談及戰地攝影的艱辛,張乾琦認為最困難的其實是在離開戰場後,要從全身充滿腎上腺素的緊繃狀態減壓至平日狀態,這段過渡期長達1至2週。「非常難受。」他說,這時他會去運動和曬太陽紓壓,不要一直往內縮。

台灣要避戰就是得「全面備戰」

張乾琦在演講中提到一項「生存要訣」:遭到砲擊時若現場沒有防空設施,只能就地尋找掩護,切記要躲到第二道牆的後方,由第一道牆去承受衝擊。

而或許對台灣而言,烏克蘭正是那第一道牆。

「戰爭不會那麼快結束,台灣必須繼續幫助烏克蘭。」張乾琦說,「台灣應該感謝烏克蘭,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台灣爭取到更多時間。」

「要避戰,就是要全面備戰。」張乾琦相信台灣必須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而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做起盡一份心力,提升民防知識、鍛鍊體力和心防,從家庭開始熟悉周遭環境的人事物,建立緊密社區連結。

張乾琦長年報導世界各地發生的衝突,包括香港反送中運動,又經俄烏戰爭歷練後,他分享了許多第一手安全知識。

例如當防空警報響起,應該帶著什麼東西逃跑?他隨口就舉出許多可能物品:水、食物、藥品、簡單衣物、手電筒、電池、電話、充電器、刀子、證件、現金……而和誰一起逃生,子女、父母、朋友或者寵物,也會影響這份清單的內容。

張乾琦說明除了備妥逃生包,裡面的東西也應放在固定位置,並練習到在黑暗中也能順利取出所需物品的程度。他自己會隨身攜帶足以割開安全帶的刀具,如何使用刀已化為他肌肉記憶的一部份。(拍攝/洪培英)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11月底,全台合格「防災士」有1萬4083人,張乾琦憂心這樣的數量並不足以應付危機,因為「很多時候與其靠政府,不如自救、互救,畢竟政府資源有限。」

「台灣有事我一定會回來,一定」

張乾琦前往烏克蘭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向台灣年輕世代傳達警訊。面對中國不斷文攻武嚇,張乾琦憂心台灣社會安全意識不足,還抱持「和稀泥」僥倖態度,「全世界只有台灣覺得台灣不會打仗。」

「台灣只有兩種敵人:中共和中共的同路人。」張乾琦援引烏克蘭,指該國現為防範「通俄份子」建立起嚴密的垂直通報系統,就連他自己也曾受調查。一名烏國警員告訴他,他們每天都會收到一萬通通報電話,每條消息都得逐條盤查。

有人談到一些台灣年輕族群愛用抖音、TikTok和小紅書,恐怕無法堅定捍衛台灣主體性,同樣出席活動的前總統府資政、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辯駁,其實別說年輕人,就連年長世代對中國同樣抱持各種不同想法。

郝明義認為,戰前台灣人固然能對中國有不同想像,問題在於一旦戰爭爆發,台灣人是否能像烏克蘭一樣放下親歐、親俄之爭,一致同仇敵愾面對敵人?

這個問題目前恐怕沒有人能回答,然而對此張乾琦表示自己擔心但不悲觀,因為就算一定會有流血犧牲,他相信台灣還是有很多願意保護台灣的人。

張乾琦獲得卓新獎時曾在感言中自問,如果台灣遭受攻擊,他會收起相機然後拿起步槍嗎?如今,他似乎已有答案:「台灣有事我一定會回來,一定。」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鄭州富士康暴動》和碩股價收復半年線 將獲蘋果手機轉單?
高中技藝競賽出包!中餐烹飪科考題與去年相似度100% 只是拉錯檔案誤用去年題目?
中信投顧陳豊丰:2023年台股再拚「萬八」 成熟國家面臨「成長型衰退」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