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精神開發防疫設計 民間自造者集結物聯網智造基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危機中也帶來轉機,全球設計師、自造者們與時間賽跑,透過社群、網路與他人協作,採用開源(Open Source)方式分享設計,用最快的方式修正、驗證想法實作,最後結合大家的力量、分散式的生產,將防疫用具傳送到需要的地方。臺灣當然也不落人後,除了與全球串聯之外,並研發出多項因應疫情的智慧科技照護工具,像是額溫槍、紫外燈消毒口罩盒、自動噴霧給皂機、次氯酸消毒機、應急呼吸器、多功能紅外線語音溫度量測器等。

面對疫情危機,全球設計師、自造者們與時間賽跑,透過社群、網路與他人協作,採用開源(Open Source)方式分享設計,結合大家的力量、分散式的生產,將防疫用具傳送到需要的地方。(攝影:潘韜宇,立報傳媒。)
面對疫情危機,全球設計師、自造者們與時間賽跑,透過社群、網路與他人協作,採用開源(Open Source)方式分享設計,結合大家的力量、分散式的生產,將防疫用具傳送到需要的地方。(攝影:潘韜宇,立報傳媒。)

物聯網智造基地於18日舉辦「防疫開源設計論壇」,聚焦於臺灣在地社群是如何透過開源設計與數位自造方式,用最快的方式去解決防疫器材缺乏的問題。現場除展示各界防疫開源設計成果,同時邀請7位不同領域背景的創作者與相關社群規劃推手與談分享經驗,包括PING 3D Printer執行長李冠頡,還有多位Maker,包括曾俊夫、楊俊益、哈爸、王庚春、朱修儁、翁振勛。

論壇開場,李冠頡就以醫療面罩列印技術的案例與大家分享,如何用G code程式碼方式,達到可連續列印的3DP製造需求,並分享5月支援阿富汗醫療面罩的過程。

李冠頡指出,PING 3D Printer在防疫期間,與三軍總醫院醫用3D列印中心研究員陳加恩合作「3D列印防疫面罩國際醫療支援專案」,運用3DP自動化技巧-「連續列印」,以20台主機在4天內,產出1,000 PCS醫療面罩,成功達成任務外,也引起國外Maker們對「連續列印」的興趣。

除了臺灣,國際間的科技能量同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瞬間爆棚。Google與美國政府合作打造疫情網站;Apple為醫護人員設計可在2分鐘快速組裝且調整尺寸的醫療面罩;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研發COVID-19病毒快篩機,只要備有快篩機和應用程式(App),對快篩機做個簡單的咳嗽或呼吸,60秒內即可知道快篩結果。而臺灣的口罩地圖與實名制的成效也躍上國際版面,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科技能量,其中關鍵原因之二為「公民科技」及「開放資料」的釋出。

PING 3D Printer執行長李冠頡分享如何用G code程式碼方式,達到可連續列印的3DP製造需求,並分享5月支援阿富汗醫療面罩的過程。(攝影:潘韜宇,立報傳媒。)
PING 3D Printer執行長李冠頡分享如何用G code程式碼方式,達到可連續列印的3DP製造需求,並分享5月支援阿富汗醫療面罩的過程。(攝影:潘韜宇,立報傳媒。)

事實上,IC晶片可說是產品的核心之一。臺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中心點,IC硬體設計能力不容小覷,但如何將國產IC整合進而推廣,讓更多人以自家國產IC進行各項智慧物聯產品的開發,是物聯網智造基地主要推動的項目之一。

物聯網智造基地透過整合國內IC晶片,包括DSI5168開發板整合瑞昱Ameba RTL8711AM無線模組、DSI2598開發板整合聯發科NB-IoT晶片-MT2625模組,陸續也將推出整合新唐、網聯開發板的開發套件,持續推動開發板開發套件的設計,以降低IoT產品開發的門檻。然而,在推動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國產IC開發板的推廣痛點-Open Source普遍較少,較難聚集大量使用者。

物聯網智造基地表示,會持續攜手社群夥伴,透過推動相關議題帶動社群討論與分享,發掘潛在獨立開發者需求與產品適用性,開啟創客及新創社群對國產IC產業交流與回饋管道,未來更希望累積並促進國產IC技術走向開源設計之應用資產,鏈結創新IoT產業,奠定產業接軌國際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