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小聚#112] 科技新創分享農業永續與商業實踐 專家如何精闢點評?

「民以食為天」,農業一直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一環,卻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產業。農夫過去都是以人力耕作、收耕,經驗則是仰賴代代相傳,但隨著時代演進,有更多新興的技術可以協助農場管理,並提升農夫產值、在缺工的情況下維持農產品的品質,更可以用科學化、數據化、科技化的方式累積農人智慧。創業小聚第 112 場,將帶著大家一起看 Meet 創業之星如何將生物技術、感測科技與數據決策應用,並邀請到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Tom)、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Kelvin)分別以產業以及投資的角度與新創進行意見交流。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Kelvin)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Kelvin)

降低風險、精準決策 中華電信以物聯網與AI打造智慧農業生態鍊

「如果你今天灌溉很多,明天下大雨的話,一切就毀了;如何判斷得更精準,就要靠科技輔助。」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說,台灣農業面臨了三大問題:就業人口不足、感測器收集數據的格式不同,以及氣候變遷下耕種經驗難以沿用,所以中華電信建置了行動物聯網的網路在各大區域,並且配合感測設備、IoT 數據平台,期待以科技方式幫助傳統農業轉型。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

中華電信是國內唯一有建構行動物聯網網路的業者,包含 NB-IoT 還有 LTE-M ,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到 IoT 大平台,且相比起手機網路,行動物聯網的網路傳輸對於設備而言,較不耗電,也可以減少人工成本。IoT 物聯網內建的 AI 系統,藉由深度學習,將學界的知識與農夫的經驗化為警告和建議的模組,作為協助決策的資料。

中華電信的 IoT 大平台,不僅可以監測各個感知設備是否正常運作,還可以記下病蟲害紀錄、耕作紀錄、作物成長情況等等,滿足消費者對於食安的要求,「我們希望可以呼應政府永續、前瞻、安全、幸福四個指標。」蔡旻宏表示。

目前智慧農業最大的困難點,在於設備與農具對於農民來說,仍然是個較高的成本。為了降低農民負擔,中華電信與農委會合作,藉由農機具補助、持續分享大量成功案例,讓青年農民一起加入這個智慧農業的生態鏈。

觀眾 Q&A:

線上觀眾:你們是以臉書接觸客人的,包含老農嗎?說到產業人口老化,中華電信作為技術公司服務公司,怎麼接觸到這些老農的?又是怎麼介紹這些新技術?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其實我們大多是透過農會,告訴他們有這樣的解決方案,他們很快就知道他們需要這樣的設備,所以透過農會找了更多需要透過科技方式栽種智慧農業的夥伴。接著就做了實際參與、設備的 POC。剛剛也提到,希望政府給予農具機的補助,降低成本,增加採購意願。

線上觀眾:剛剛提到有很多層技術架構,這些技術都是中華電信自己開發的嗎?還是跟新創團隊合作?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中華電信負責的部分主要是行動物聯網平台的網路,還有 IoT 大平台以及 AI 預測模型,感測設備部分是跟我們的 third party 合作,裡面搭配我們的SIM卡,NB-IoT 或 M1( LTE-M)的 SIM 卡,主要是感測設備藉由設發體,AI 模型需要專家知識,就會跟大學教授等合作

線上觀眾:收集來的農業數據如何再利用?建議的部分是由專家做還是 AI 做?AI 未來除了提供建議,還可以控制設備,直接根據數據結果下去施作?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就好像醫生看病人一樣,已經知道了你的病狀,但是如何下藥讓他治癒?農業也是一樣,透過感測設備,知道他的溫濕度,以 AI 預測天氣變化狀況,決定今天澆水澆多少,根據土壤酸鹼度,肥料該怎麼施肥,後續還會導入自動化設備,目前只是把專家建議導入 AI 模型,建議告訴你該怎麼做。未來希望 AI 可以直接根據數據去操作。

線上觀眾:偏遠產地地區如何解決訊號問題?訊號不夠會不會導致農業科技有心但無力?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涵蓋範圍是很重要的。中華電信在過去國際或是 NCC 的評比,我們的涵蓋都是最好的,尤其是在郊區部分。特別是 B-IoT 或 M1(LTE-M)的網路,涵蓋範圍比 4G 更廣,而且又是低功率發射。如果有哪些案場需要改善的話,我們也會下去做改善,然後提供涵蓋服務。

線上觀眾:本身是農業業者,如何申請整套系統?新創團隊想要加入這個 third party,有什麼辦法?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處長蔡旻宏:新創有很多解決方案,例如以科技應用或無人機噴農藥,都可以向我們行動通信分公司企業客戶處聯絡,也有對應窗口。或是到我們的網站上,無論是新創團隊或是對這個方案有興趣者,若有這方面需求,都可以從網站上面聯繫我們。

智慧化之外更要能解決問題 從土地特性建立精準監控資料庫

台灣農業面臨著三「多」問題——農業人口年齡高、農藥使用過多,以及化肥使用過多,「我爸爸在農田裡噴灑農藥後,一回家就倒下了,我記憶非常深刻。」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說,為了解決農民與台灣農業的問題,決定以智慧農業為題創業,並且透過土壤與病蟲害分析,讓農作的各項行動可以達到精準控制。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

農譯科技在農田上廣設感測器,且感測器之間可以相互校正,以解決感測器不準確的問題。至於數據收集與使用,農譯科技則特別針對土壤菌相的數據,做出生物性指紋,藉由菌相分析,得知土地的肥沃程度,以決定該施多少肥、使用多少農藥等等,做到精準控制;農譯科技將這些數據結合專家知識,做出預測炭疽病、花腐病等病蟲害的模型,當感測器偵測數值達到某個參數值後,便會直接做出反應,避免病蟲害的發生,「我們不要為了智慧化而智慧化,應該是要解決問題。」陳文亮強調。

農譯科技在台灣以種植根莖類、薑黃的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並且與產銷班以契農方式合作,最後再自行加工銷售,將農業的整個產銷過程做一條龍式的有效管理。「導入我們技術一個禮拜之後,我們薑黃葉上的薑黃素高出了九倍以上,種植一年就可以達到一百克裡面有五千毫克的薑黃素。」陳文亮表示。

透過菌相分析精準監控,薑黃素含量明顯提升
透過菌相分析精準監控,薑黃素含量明顯提升

除此之外,農譯科技也將精準監控的技術帶向國外,從亞美尼亞、越南、菲律賓、日本到美國,更在去年參加美國 CES 的展出,並且將技術帶入當地智慧城市的應用,「我們到每個國家都要先有一個 demo site(展示點),做 POC(概念驗證),證明說我們有能力在不同的環境建置我們的系統。」農藝科技將會繼續收集 AI 的數據,並建立各個環境的專家資料庫,解決農業問題時,更可以從自動化走入智慧化。

觀眾Q&A:

線上觀眾:剛剛有提到變數的控制,只有一種變數改變、其他變數都一樣的模式,是指溫室栽種嗎?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我們是在裸地的栽種,我們在做計畫時被要求不能在溫室做,我們不是控制一個變因,而是把現有的生物專家知識,直接變成變因,再將環境因子去做分組,最後變成 AI。

線上觀眾:剛剛看到您分享其他國家推廣分佈很多國家,可以分享其他想要往國外的農業技術團隊的一些參考,不同國家各自推廣有不同的難點,可以幫我們舉一些印象深刻或顯著的例子?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其實我們在 CES 裡面,印象最深的是他只給我們一分鐘的時間介紹技術,然後錄音完之後,就傳給他的團隊聽;他希望我們幫她控管葡萄園,葡萄園非常大,怎麼樣做精準控管,這個是我們滿棘手的一件事情,另外一個是在亞美尼亞,也是在做葡萄跟草莓。

線上觀眾:溝通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解決他的難題?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是,就是從農業上面的,我一直在說不要一直強調智慧化,是要解決他們的難點跟痛點,那我們的東西是一個 general model,在國外做之前我們要先做 POC,我已經在台灣先證明了我可以去複製場域,那當然到其他國家我們也可以複製出來

現場觀眾:因為不同地方不同作物,同個地方不同作物,然後每一年又是不一樣,有多少模組是可以共用的?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問到一個重點,剛剛我們為什麼說要有生物專家進來?我們在控管的都是根莖類為主,其實我是在控制它的微生物,我並沒有用葉菜類或是花果類,他們又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是,我在做病蟲害的時候是先鎖定比較大的群類,比方說我是先以黴菌類的先做,或是病毒類的,用這個方式,假設今天在這裡的狀況在國外也有,等於是我先把專家知識帶進來,然後讓他在不同場域做複製。如果一開始沒有這樣做的話,就必須如您所說,一個作物就必須要收集很多資料去做訓練。

來賓點評:定位商業模式與市場價值 嘗試做到更大領域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這樣的解決方案是很好,但是有時候要因地制宜,比如說像外國的葡萄園是很大片的,所以他負擔得起這樣的解決方案,那台灣現在是產銷班的制度,所以年紀大、面積不大,地中海國家也是,所以除非你把這個模組降低到一定程度,或者說你不需要他付錢,你的商業模式是用分潤的概念;我舉個例子,有另一個團隊是用跟你同樣的方法幫助種鳳梨的農民,做法是農夫不用出錢,多賣的利潤分我一半,可是所有設備跟分析都我做;如果你的解決方案到加州去種大麻,他絕對付得起,因為他是高經濟作物,可是如果把這個技術拿到宜蘭種高麗菜,高麗菜一顆二十元,他付不起這樣的解決方案,所以到各個國家的時候,你可能要考慮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要考慮整個價值鏈,包含市場的部分,這是我的建議。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Tom)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Tom)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我們其實在商業模式做的是包銷的制度,像是薑黃,整個採收完成再幫他們建置。今天農夫來看的時候,他可能只要滴灌系統,我們已經把它模組化了,所以我們就只幫他做滴灌系統就好了;但是必須先讓農夫相信你的東西是可以用的,所以我說到每一個國家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先做 POC,要有一個 demo site 在那邊,那建立的時候我們會先考慮到的是,當地要賣的農產品是什麼,因為我必須要先讓我自己公司能夠活,所以農產品最終還是要考慮銷售,IoT 的部分只是一個輔助用具。但是在國外 CES 的部分,他只要做自動化,他是要一個 backyard、園藝式的,本身就花得起那些錢,我們就是縮小成一個後花園就可以操控的模組,這也是我們在 CES 得到 inovation award 最主要的一個理由。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我非常同意做這個研究的方式,因為我自己也是做軟體出生的。做實驗就是做變數的控制,我們看到過去很多農業都在講智慧化,但是環境變數沒有走到更精細地控制;以前很多農業產業可能只是賣一些技術賣一些硬體,可是他們沒有告訴你怎麼去種。

我覺得你的商業模式,要看你之後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包括你的技術在市場上面的定位,你會找什麼樣的投資人、找什麼樣的戰略夥伴;因為你如果只是幫這些台灣小農,說現實一點,可能沒有什麼投資人有興趣,可是如果說你這個技術帶到國外,能在某一個特定市場發揮最大效益的話,其實這個東西是非常有價值的,甚至可以把它做成類似像 IP 的概念,不要只是做成一個 project base,要把它做到一個更大的領域。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其實我們重點就是把整個技術要推到國外去,那這個在複製過去對於我們來講,勢必要證明我們的東西是有用的,所以我在當地就是必要建立一個農場出來,因為我們對土壤上的菌相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所以主要在找的就是根莖類中草藥的作物,它是比較高經濟的,那高經濟底下我就可以先養活我自己的公司,進而就可以將整個技術推廣,這是我們整個的策略;第二個部分是,像剛剛 Tom 提到的,我們這一套如果去美國種大麻他當然是開心得很,只是我現在要做的一個事情是,希望是可以直接去做一系列的控管,我們再去做一套的管道,等於是出水口我有了;我在做的商業模式是出水口我一定要先有,我後面才會把整個系統導入進來,這樣就可以串出一個一條龍的經營模式。

結合特色、動員地方 讓農產具備更多價值

「採買農產品的時候,消費者看的不只是數量跟價錢,還有『環境永續』的價值。」沃畝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許又仁說,他們與其他農業科技企業不一樣,是以社會企業的概念從消費著角度出發,並且依據客戶的需求制定服務專案,從 2016 年累積至今,逐漸成為整合式的服務平台,但唯一不變的是環境永續、綠色農業的核心價值。

沃畝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許又仁
沃畝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許又仁

「科技的進入是要動員當地人,讓他們覺得有榮譽感,也讓購買者覺得產品是『有趣』的。」2019 年沃畝股份有限公司與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在花蓮縣玉里鎮種下了一塊黑熊彩繪田,當彩繪稻田與「保育」的概念結合在一起,加上他的觀光效益所帶來的地方動員能量,讓玉里鎮重獲新生,也結合政府推動的地方創生概念,「解決農業難點才是科技要服務的地方,結合保育概念的稻米也不怕賣不出去。」許又仁說。

沃畝股份有限公司與中興大學合作,藉由無人機監控管理農地,以影像辨識、倒伏辨識等技術觀察稻子的生長狀況,決定施肥的策略;除此之外,沃畝股份有限公司的微型實驗室也提供光合菌,藉此秧苗良率提升,避免福壽螺用藥等等。「像我們今年就接到一個需要提供特殊病患照顧餐的對象,因為他們相信我們的品質。」沃畝股份有限公司與契作的農民都非常認同土地永續的概念,這個案子可以說是一次極大的肯定。

沃畝股份有限公司與黑熊保育協會合作的彩繪田
沃畝股份有限公司與黑熊保育協會合作的彩繪田

最後,許又仁提到,農業科技不像半導體等產業,可以連續產出與快速驗證,農產品驗證週期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當服務導入的時候,常常時間還沒到,我們就已經會被說無效了,這是一個痛點。」但是另一方面,沃畝股份有限公司也呈現螺旋式的成長,藉由不同案場的經驗,複製並擴大規模的同時,也是一次整合自身服務平台的機會。

觀眾 Q&A

線上觀眾:把自己定位為社會企業,那農田科技管理和廢棄物處理,比較偏重哪一個?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其實有點像兩台車並行,今年這個好、明年那個好,我們現在邁入的是 pre-scaling 的狀態,會隨著新的場域進來,營收就會再超前,然後那個地方建置的系統開始啟動後,另外一邊又會跟著上去,所以其實是跟著案場走,案場在在哪裡,那個地方開始採收之後營收就會複合式成長起來。對我們來說這兩塊在營業額上還是互有消長的狀態,一個長大另一個就跟著拉上來。

線上觀眾:處理農業廢棄物需要執照,法令上會有牴觸的地方或是任何困難嗎?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當初接洽是跟宇陽能源,我們一直討論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地方是說,畜牧場要處理廢棄物源頭的話,其實會涉及到土地變更的執照,然後規劃重新整理,再來是必須要知道這些資材的特性,有哪些是需要的,所以這要綜合考量;事實上我們的同仁在當地服務的時候,長官要來陪巡視,如果執照不會辦要代跑,如果不小心有違規事項要陪出庭,晚上還要陪談心,所以跟業主的關係要緊密到,讓他們相信給我們處理是可以安心,他們才會把案場放心的交給你,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照顧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會遇到很多問題。

事實上代辦執照是農業領域不可避免的事情,原因是適法性的東西對於農民在需要服務的當下,如果沒有人知道要怎麼申請,對於業務拓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現在有合作的案場,宇陽能源花了很大的心力,跟我們的專業知識結合之後,決定了某一條途徑去跟農民共業,然後才有成功案場的案例一個一個展開。

來賓點評:先掌握核心理念再橫向發展 從需求端掌握品牌走向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剛好因為疫情,讓大家有個「全球性視野」,大家會去思考說米玉、稻米、大豆這一類的戰略物資,所以我覺得如果你不是走多樣性的,是從米的解決方案開始的話,那東南亞是很適合你的戰場,要走國際化的話,我建議是把米的這一塊做成一部戰車,然後開到東南亞去,尤其時一旦疫情過去之後,這個需求會很大,如果能夠把台灣這個稻米成功在東南亞複製,公司才可以快速成長。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既然你們有更多的科技可以服務更多類型的客戶的時候,你們也會往這個橫向發展,看你們這個方面是不是也可以往一些合作廠商合作,也可以考慮國外;如果你們的東西有這個價值的話,那為什麼不往價值更高的地方去看。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基本上我們的確是朝這個方向邁進,哪一些東西我們現在還不能說,我現在只能說我們整個平台服務,在未來整合性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我們踩進一個農業區的時候,透過跟農民合作資料的收集,目前已經可以做到診斷出為什麼當地產量不會高,為什麼施作會有狀況。

為什麼我們強調那個米的品種,在農村裡面,很多地區插秧秧苗的質量只有三分之一是可以的,半導體產業在台灣之所以這麼強,是因為良率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我們強調資料的收集怎麼在良率的管控上面,然後對應科技進去,才會產生價值。我們不去踩制定規格的戰場,而是現金流可以搭進來做一個垂直整合,所以我們是把大家最後的那個「最後一哩路」走完了。然後現在是走回來整合我們需要的科技,我們現在在找國外的市場跟 demo site,這是我們在做的事情。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我覺得一開始的理念是很重要的,你是從需求端拉回去生產端,那接下來我要提的可能是你目前做不到的。

現在我們在場的幾乎都是科技相關的人,科技相關的人每天收到一大堆的資訊,但不見得是有用的資訊,不過有一點一定會有興趣的是跟健康相關的,比如說生酮飲食、減肥,這時候你去幫他從產地篩選好的東西,拿去給餐廳或是供給端的,那這是一個很好的部分,所以說如果你是一個服務的解決方案的話,也許你可以把這兩部車開好之後,回頭來想說新的族群他們需要的是什麼,如何去解決他們的需要;我覺得,廢棄物的部分你會接觸到家禽家畜,稻米是屬於植物的部分,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後面要的,所以如果我是你,兩台車我會選米這一台,複製好後做到東南亞,等到我資金夠雄厚後才能做到我剛剛講的解決我後面需求端的,可是如果現在同時開兩部車,就只能專案式,一旦沒有專案就沒有油,車就開不動,所以你勢必某一個要加大出力,這樣投資方才願意投資你,這是我的建議。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通常服務顧問的就會比較 project base,我看到你們也有用到很多技術,如果說某些技術可以把它做到產品化的話,可能也是你們另一個 revenue stream 的來源,可以看發展的同時怎麼均衡地培養起來。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文亮:您說的我們現在正在做,剛剛有提到我們有特殊需求的業者是說,因為他們喜歡這個品規,去照護他的患者,這樣種才是對的,那這一張單的意義就是這個;稻米有很多沒有秀出來的是因為,有很多業者用的是我們的農產品,我們掌握的是在地風土的特點,所以他們會用我們的農產品去做醬油、冰淇淋等等。

避免風險、提高品質 以物聯網技術讓水產養殖成為糧食之星

「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的情況下,養殖漁業的漁民也面臨著更多風險、更高額的損失。」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說,由於團隊本身就是在做物聯網 ICT 的部分,看到養殖漁業痛點之後,決定將這個技術實際應用於水產養殖。

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
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

除了高風險與高損失的問題之外,水產養殖還面臨著議價能力不足的問題,「中盤商議價能力較好,漁民們沒有一個驗證品質的方法,容易吃虧。」蔡政勳說。但是另一方面而言,全世界還面臨人口爆炸、糧食不足、海洋漁業資源逐漸匱乏的問題,水產養殖業可能是一個解方,因為不僅能夠提供畜牧家畜的動物性蛋白質,在飼料方面也消耗較少的能量,更為環保與永續。

寬緯科技的產品水聚寶,每五分鐘可以記錄一次水質數據,若發現問題問題則可以儘早通報,而智能電箱則負責控制設備,解決由水聚寶所發現的問題。此外,該養殖週期的數據與控制紀錄,都可以作為之後的參考與依據,以做到經驗傳承。寬緯科技的產品幫助客戶避免風險,並且提出最佳化的管理模式,於2019 年更獲得 Intel 的 IoT Market Ready Solution 認證,並且由大聯大協助行銷推廣,「消費者買起來也會比較安心。」蔡政勳說。

藉由數據追蹤與預測,避免風險發生
藉由數據追蹤與預測,避免風險發生

未來,寬緯科技將會與政府合作綠電政策,與綠電業者一同幫助水產養殖業再升級,並且一起解決未來的糧食議題。

觀眾 Q&A

線上觀眾:大聯大跟貴公司合作關係?是策略合作夥伴嗎?大聯大幫你們找的主要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

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他們幫我們去東南亞找客戶,國內的話台東有一些。比較不像是策略合作夥伴,intel 需要成熟方案跟合作廠商去發揮他的經驗,就請大聯大幫他們尋找,找到了就會幫忙去做行銷,最重要的是說大數據的結合。

線上觀眾:聽起來市場上需求滿大的,你們的技術也需要不斷提升,不過以新創來說人力資源是有限的,你們怎麼跟上需求、並力求升級?
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把技術力提升一直是我們認為重中之重的事情,剛才這個方案只是解決養殖方案 60-70% 的問題,應該還有其他技術力量可以解決其它問提,比如說在混濁的水中怎麼已清晰影像觀看魚蝦的狀況,這對養殖業者幫助也很大。

線上觀眾:現在碰到疫情的關係,養殖漁業的銷售如果與到阻礙,你們的解決方案跟服務可以有什麼幫助嗎?或是會直接協助、給什麼建議嗎?

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走精緻水產品的客戶告訴我,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飯店不跟他們進貨,短時間的銷路就突然停止,但是他們能夠做的就是彈性反應,例如好品質的水產品,能不能透過宅經濟的方式進入一般家庭裡,當然這樣的調整需要一點時間;我們的協助就是前端管理生產的部分去做該做的事情,其他心有餘力就會盡量協助。

來賓點評:協助建立品牌以提供從產到銷的完整解方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剛剛有提到所謂養殖業的痛點,但是你並沒有完全解決他們的痛點,只解決了他們在生產監控這個部分,但是盤商部分你沒有幫他解決,所以他收購的價格是任人宰割。我會建議,既然你已經幫養殖業做這麼多了,intel 有電腦的 intel inside 嘛,何不把你輔導的養殖業,比如說Q-link,也做一個 inside 的概念,就是說只要是我輔導的養殖業,他的品質是沒問題的,所以當你要來跟我收購的時候,你不能跟我用一般的行情來收購,去終端建立品牌。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以前黑毛豬,市場上豬肉攤只要掛上黑毛豬,就是比較貴,這就是品牌的建立,一樣是豬肉,大家就會講黑毛豬比較沒有臭的味道。除了幫助養殖業外,可不可以幫他幫他建立一個通用品牌,這個品牌是可以被認證的。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我想要講的跟Tom的一樣,品牌還是比較重要的,因為你現在只是在幫助他,你的產品相對起來是比較成熟的,你的市場跟你的技術已經有一定的能量了,反而是說後面要怎麼做的夠大的時候你才有機會。

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企業新應用辦公室委員陳韋忠:或者像是沃畝團隊從最後端解決回來,做包銷、幫你轉去做水產品加工,你又有品牌又有水產品加工,或許就可以解決這些痛點,而不只是在監控科技或改善水產養殖,這樣的話就不只是有 function,而是整個 solution,這樣帶到東南亞去或許會比較好,這是我的建議。

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這是很的建議,尤其最後那個方向,如果有足夠資源我覺可行性還滿高的。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孫紹祖:我覺得剛剛分享得很好的是,新創公司都要學習一下,他有先把市場講出來,養殖的市場、還有他們接下來的機會,不過如果可以再講得深一點或是細分一點,才有機會讓投資人或策略夥伴可以看到馬上立即的價值,比較多一些想像。另外就是說你的產品比較成熟了,所以在市場上應該有個比較容易定位的點,就要去考慮說你定位在這個點的時候成長性在哪裡,或是說直接競爭者是在什麼樣類型的,可以多思考一下。最後就是產品推廣度的部分,你可不可以多分享一下你產品推廣的部分。

寬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政勳:台灣的農漁產品一年差不多六千億台幣,水產品的部分差不多兩千億,那全世界水產品我看到的資料也差不多一年兩千億美元,這大概是整體的狀況。至於推廣,其實有幾個著力點,一個是政府都有在做,包括漁業署有提供補助,讓漁民能夠減輕負擔,第二個是說如何再快速擴散一點,那這部分需要時間,因為台灣的結構就是小漁的型態,那怎麼去突破也是我們在努力當中的。

更多Meet創業小聚報導
「好農」更勝「小農」!鮮乳坊創辦人憑著獸醫魂,從源頭開始為乳品把關
十年磨一劍!區塊鏈新創奧丁丁將開實體店,讓在地小農被看見
農業廢物再利用 植物方塊首創無土盆栽,從種植到廢棄都環保
[創業小聚NO.99] 更效率、更經濟、更智慧!新世代農夫如何運用科技收成?
不再只看天吃飯!阿龜微氣候用資料科學看科技創造農業革命
走進農田裡的資料科學家,蜂巢數據吳君孝:資料是一門探索未知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