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復國觀點:外交困境與台灣生存危機中的機會之窗

自從蔡英文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從停滯的冷和平,逐漸轉變成冷對抗,緊張的氛圍漸漸升高,台灣內部的矛盾更見激化。經過一年觀察與等待後,見證到蔡政府在台灣內部積極的去中國化作為,以及對兩岸關係採取敵視導向,北京對蔡政府的耐心已經耗盡,兩岸正式進入冷對抗。

北京也開始封鎖台灣的對外活動空間以及回應台灣當前邦交國意欲與中國大陸建交的要求,兩岸關係的外交休兵正式劃下句點。今年六月間巴拿馬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接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正式宣告兩岸再度返回對抗時期;然而繼聖多美普林西比與我斷交後,巴拿馬的斷交卻更直接觸動台灣生存危機的敏感神經,台灣是否會面臨斷交潮的危機?連續斷交後對於台灣國家人格的威脅會是什麼?應該如何面對?兩岸關係逐漸惡化後,斷交的效應衝擊台灣內部政治意識激化朝野的矛盾性,是否牽動重新思考國家主體性的挑戰?這些都清楚驗證民進黨政府迴避兩岸關係,完全無力應對兩岸關係變化中的微妙性,更無能面對台灣的外交困境帶領國家邁向新希望。毋寧這該是有長期執政國民黨中興國家無可旁貸之責!

馬英九執政時期完全開放與大陸的全面交流,確實為兩岸關係奠立劃時代的貢獻。然而,鼓勵頻繁交流溝通,受到大陸強勢崛起牽動的影響,國民黨政府卻無能在兩岸大交流中,立定清楚戰略目標與步驟,引領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朝向持續推動國家發展步伐,做好安全管理,並減低台灣社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全面性的衝擊。以至於在兩岸大交流下,台灣社會對大陸所產生的矛盾與疑慮心結加深,對於沒有方向、欠缺戰略規劃的馬英九政府逐漸累積成不滿與擔憂,整個國民黨失去國家目標、卻仍勇於黨爭內耗、沒有引領國家的清楚理念、欠缺札實的未來發展戰略,失去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也順著民進黨一起和稀泥質疑自己的兩岸政策!

眼前台灣在兩岸關係對立情況下,受到斷交的衝擊,加劇國家生存危機的挑戰,此刻,亟需儘速研擬適切、適時、適情的發展政策綱領。中華民國如何繼續生存下去?如何避免當前民進黨泛泛台獨論述所形成綠色恐怖的陰影對國家發展所造成的致命傷?在傳統的「一中各表」架構支撐下,國民黨如何推進現階段新版的論述?中華民國該如何蛻變挺立不搖?台灣要如何面對大陸日漸升高的全面性挑戰你出適當的政策與作法?新政策論述不僅要能具有穩定國內政治的戰略高度,也要能讓北京接受,同時美國及其他友邦也不干涉。

正視國際現實的約束

面對中國崛起,周邊國家或多或少都已採取相對應政策以為因應。但是台灣正在進行民主政治發展的破壞與建設過程,挑戰脫離大陸單一的國家認同,直接衝擊內部穩定以及兩岸關係的持恆。政黨輪替結果產生了爭奪眼前政治利益的短視現象,欠缺對國家長遠發展的規劃與視野,更缺乏對政策延續性的容忍與認知,尤其是對大陸的政策。國民黨近年來一直靠著「九二共識」為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對於下一步如何與大陸進行深度合作分寸拿捏,卻毫無規劃與政治準備,馬英九甚至沒有向前推進的壯志;而民進黨一直籠罩在台獨路線的驅策下,眼前緩和兩岸關係的任何說法都只是求發展壯大台獨路線極盡敷衍北京的作法,「一邊一國」說法從陳水扁時代到現在,只是轉入不公開方式,實際上政策態度毫無改變、更毫無清楚的替代方案。

現實政治中,民進黨政治人物就是專注擢取執政時的政治利益,託辭仰仗民氣對大陸保持距離進行切割,時至今日,在兩岸關係上刻意用「維持現狀」模糊以對,只能盼望北京對台施以「愛的關懷」。正當整個外在政經環境都在進行劇烈變化時刻,民進黨政府卻以改革為名醉心於內部政治鬥爭,只有繼續執政口號,卻看不到要將國家引領到何種境界的願景,完全無視於外在環境變化對國家之嚴厲挑戰、以及兩岸關係逆轉對台灣生存的關鍵意義,更沒有對未來壯大國家、精進國家的規劃與願景。很明顯的是,從體認國際現實政治路線對兩岸關係定義,從來就不是民進黨的政策選擇。

總統蔡英文出席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CIT開幕典禮。(盧逸峰攝)
總統蔡英文出席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CIT開幕典禮。(盧逸峰攝)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盧逸峰攝)

在兩岸關係上,民進黨長期以來眈於「義和團式」的民粹政策思維,眛於外在事實,總以慷慨激昂激勵支持台獨的民氣作為對抗大陸的唯一「法寶」。陳水扁偏執執政的八年,循著台獨的理念思路欲繞過中國大陸,引美日國際勢力以突破外交孤立,朝向獨立建國方向行進,在國際社會中試驗著推進台獨之路;在內部則積極推動去中國化政策。結果台灣整體發展遲滯不前,落居亞洲四小龍的最後一名,這是民進黨第一次透過執政的機會驗證台獨的可能性與國際社會的接受度,然而,得到的結果就是「台獨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如今中國大陸強勢崛起,在國際社會上更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對台灣產業的吸引力、經濟發展之依賴度更甚於過往。時空環境變化,台灣卻在民進黨偏狹內向式的台獨思維引領下,鼓動民粹式的持續內部抗爭和國際抗爭運動,只有把台灣推向死胡同中,國際空間卻越走越窄。而國民黨卻也在馬英九執政時,自廢武功淪喪「中華民國」對中國大陸發展的示範重要性、其在國際社會生存的價值、以及其在國內存在的政治意義。當中華民國存在的實質意義受到內外挑戰時,馬英九反而只會回到平衡民意意向的虛妄聲名中,無力積極闡述出中華民國新時代的重要意義,還侈談中興大業?現在淪為在野黨後,國民黨還持續在黨內進行路線鬥爭,渾不知沒有理念感召人民的國民黨,不會再有選民的支持,難以再度執政,此刻更是缺乏國家中興的政治準備。

蔡英文執政後的模糊兩岸政策,其實現實中就是不想明白說出追求台獨的政策路線,意圖以不挑釁姿態低調迴避兩岸關係的答卷,阻滯北京對台攻訐的口實,這是民進黨利用第二次執政時再次想驗證柔性推動台獨、深化連結美日的可行性。蔡英文執政一年多來,兩岸關係陷入冷對抗的緊張中,大陸原先有所期待,希望在維繫共同政治基礎上,至少也要維持住兩岸的交流與互動。但蔡英文卻不顧整體台灣民生所需與可能的嚴厲挑戰,更看不見台灣整體國際份量與影響力的滑落,堅持展開對北京爭取獨立法統的鬥爭,直接挑動兩岸敏感神經。因為無法與北京取得默契,兩岸原先已建構的所有官方接觸管道都告中斷,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困境,從經濟、文化、觀光旅遊的緊縮,嚴重衝擊兩岸共同繁榮的希望,為民生帶來難以想像的嚴重後果。更有甚者,台灣的國際處境因此更加艱困。蔡英文執政一年多來,除了在堅持「維持現狀」口號下,與大陸形成對抗形勢外,實在也找不到一條利己利人的實用政策途徑。

誠然,現在台灣面對接連斷交的困境、兩岸官方交流的中斷、國際空間的緊縮、政府具體限制大陸人士來台,極度欠缺與北京打交道經驗的蔡英文政府,在中斷兩岸直接接觸後,已無法直接掌握住當前的重大發展趨勢:習近平核心的中國發展態勢、川普和習近平正在形成中的領導政策合作又競爭新模式導向、北京對台多面向政策的動向。而因為隔離兩岸政策使然,徒增兩岸政府間的敵對意識,進一步讓台灣陷入對外政策更艱困的深淵,存有對抗大陸意識的新南向政策雖然如火如荼推動,但已引起周邊相關國家有牽涉對抗中國大陸的疑慮,政策效果不如預期可想而知。特別在「一帶一路」的大格局影響下,新南向政策具體效應上將受到重大影響,這些都是偏狹台獨理念對國際形勢研判失準必然產生的結果。

在國內民粹意識導引下,「走自己的路」邁向台獨路線似乎具有凜然大義般的氣慨,但現實政治中,民粹走不出未來的路,也跨不出台灣,不思謀略尋找與大陸合作的可能,以共同進軍區域的作法,政策上更註定是難以成功的。

徒勞無功的民粹政治

2014年民進黨政府鼓動年輕學子對國民黨政府發動抗議,演變成太陽花學運,在台灣內部一時間,連結兩岸的任何努力都被批為「親中賣台」,更且,撼動中華民國的法統依據,直接導向追求台灣新的主體性。民進黨在當年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和2016年的總統選舉都大獲勝利,雖是鼓動反中、懲罰國民黨政府的普遍民意反應,但卻也是台灣社會悖離國際現實的起點。反中政治運動製造出粗糙的新世代民粹瀰漫整個台灣,讓有志之士噤若寒蟬,讓工商界憂心忡忡,讓全世界都以為台灣要反中到底。反中政治運動挑動兩岸的固定慣性,只有抗爭沒有具體建設之思,只有充斥激情欠缺務實作為,卻嚴重迷失台灣未來的機會!

今天台灣的國家安全除了建構完整的安全體系外,所應仰賴的應該是智慧的兩岸政策與彈性的對外政策,絕不是民粹政治。台灣現在和未來的國際人格、國際處境、國際參與,都與中國大陸脫離不了關係;由於國際社會普遍存有一個中國的認知,在國際政治現實中,對於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國際空間的可能範圍,都將取決於大陸的態度與兩岸關係的政治因素。因此,從爭取進入聯合國到參與其他國際組織活動,政策上選擇避開面對北京,民進黨政府所做的除了趁機獲取國內政治利益考量外,實際上都是徒勞無功的耗費。

台灣對外的機會之窗

民進黨執政的特色之一就是不顧台灣整體發展,一昧在內部追求穩固政治權力,只拚政治不懂拼經濟之道,繼續執政只會讓台灣深陷內鬥與兩岸對抗的泥淖中,在國際上更加沈淪。儘管蔡英文執政後北京已經逐漸從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進一步緊縮,拉高全面對台鬥爭的作為,北京方面對於如何定義中華民國卻尚未定調;但是除了中華民國之外,其餘選項都難以被認可。在促統與反獨的政策選項上,北京將視實際的情況做出決策,預料在十九大結束後將會有明確的政策。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說要深化改革,而十九大前的人事佈局,更受矚目。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說要深化改革,而十九大前的人事佈局,更受矚目。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

值此,北京已然不接受蔡英文政府,對於弱化的國民黨也難以信任,尤其是對吳敦義的兩岸論述也持有疑慮;由於台灣內部政治情勢的轉變,不合作的民進黨政府與無法制衡民進黨弱化的國民黨,都讓北京進一步警覺而採取更直接且強力的滲入方式對付台灣。台灣若繼續採取對抗大陸的政策,將只會縮減兩岸未來協商迴旋的空間,甚至驚醒北京而縮短面對北京促統的時間壓力。

因此,台灣必須要理解現實政治的有限空間,回歸到中華民國的本體;兩岸必須耐心慢慢釐清眼前台海分立政治現實狀態、以及創建未來的一個中國,並加上新的體認與論述,這才是凝聚國內共識、協和兩岸、重新開啟國際空間的關鍵。當前的形勢已然證實,不管喜歡或是不喜歡,中華民國是台灣生存的重要依據,這也是兩岸重拾新關係的根本,未來需要深入論述中華民國的存在性。

延伸閱讀:

李明觀點:異哉所謂「台灣公投成為中立國」!

周志杰觀點:民國是資產或包袱?藍營的危機與重生

高思博觀點:2017國民黨的歷史考卷

周志杰觀點:緩解兩岸僵局的思考─台灣非台獨、中華非中共

張登及觀點:恢復民國史觀活力 維護台灣發展前景

*劉復國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共同作者高思博為21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思想進擊發起人;李明為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本文為本文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思想進擊」系列專文六五。


相關報導
崔男觀點:「不統不獨不武」的失敗和國民黨現實的弊與利
「習近平將對台灣更強硬!」美智庫專家看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