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的How to人生哲學 從「心」出發溫暖聽眾

▲身分多重的劉軒,斜槓+1當起Podcaster,對這片藍海抱持無限希望。
▲身分多重的劉軒,斜槓+1當起Podcaster,對這片藍海抱持無限希望。

一般來說,聽到劉軒的名字,除了聯想到他的父親知名作家劉墉,就是與DJ、心理學家等職業相關,沒想到他也斜槓當起Podcaster,《劉軒的How to人生學》在Podcast平台反應熱烈,聽眾喜愛的原因,除了本身是廣播節目主持人外,也與他的說話藝術有關,多數認為是「貼近生活的好頻道」。

▲劉軒為知名作家劉墉之子,劉家經常在臉書上分享家庭生活。
▲劉軒為知名作家劉墉之子,劉家經常在臉書上分享家庭生活。

劉軒在美國就已接觸Podcast,他經常戴著耳機在黃金海岸,聽著Timothy Ferriss製作的《The Tim Ferriss Show》。節目特點相當有料,主持人專門訪問大咖人物,舉凡企業家Virgin Group的創辦人Richard Branson或明星Hugh Jackman等都是座上客。有別於台灣的製播型態,訪問長度近2小時,內容相當深入且完整,此點深深吸引劉軒,致使他規劃起Podcast的藍圖。

想在Podcast闖出一片天,劉軒選擇搬出看家本領「心理學」,探討現代人生活面臨的各種情緒狀態。不過,要談生活層面的話,範圍很大,解決生活問題需要大智慧,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心理層面需要被療癒及給建議,因此劉軒節目定位在兩個方向,一是來賓談自己的故事給聽眾一些啟發;再是劉軒自己的對話給聽眾不同的思考。

▲劉軒的Podcast節目第一集邀請好友聶雲交心對談,兩人聊到眼眶泛淚。
▲劉軒的Podcast節目第一集邀請好友聶雲交心對談,兩人聊到眼眶泛淚。

每位受訪者的故事相當多,他選擇抓住幾個關鍵點深入探討,比方說,當訪問黃子佼,就會聚焦在「好學」及「時間管理」。劉軒認為透過深度訪談與受訪者的思想對話,可以獲得靈感,讓他印象深刻的一集,是節目的第一集與好友聶雲的對話。

當時他問聶雲:「如果有機會談平常不會談的事情,你會談什麼?」聶雲回答:「聆聽。」內容談到「聽」與「說」之間的學問,也談到聶雲父親臨終前與子孫們的對話,點出家人相處及互相聆聽的重要性,過程中兩人還因為過於交心,一時忍不住情緒紅了眼眶。

▲▼劉軒的Podcast經常邀請好友分享「心」裡的事,陶喆 (上)、曾寶儀 (下) 皆是座上客。
▲▼劉軒的Podcast經常邀請好友分享「心」裡的事,陶喆 (上)、曾寶儀 (下) 皆是座上客。

真摯的情感,讓劉軒的Podcast存著溫度與溫暖,因為用著「心」去製作,憑著「新」去交談,總能說進聽眾的心坎深處。他表示,每一回與來賓的對談都像是一次知心的對話,「真誠的對話感動很多聽眾,我也透過反饋獲得很大的鼓舞。」這就是他藍圖中觸動人心的期許,「因為曾經被深度訪談感動過,甚至停在路邊擦眼淚,這樣的感動希望可以帶給聽眾。」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排行榜上能見度高,他明白「內容即王道」的世界,節目型態需要不斷翻新。美國有些知名廣播節目已往Podcast靠攏,透過精心企劃的內容,可以用聲音來表達,像是一部聲音紀錄片。劉軒舉例,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的廣播節目《Hidden Brain》,主持人搭配專家透過講故事及採訪,滿足人們對世界及自己的好奇心,節目緊湊又豐富,內容的鋪陳、深度、延伸性都是標竿,也是未他來對節目的目標。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Podcast,被粉絲推崇為貼近生活的好頻道。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Podcast,被粉絲推崇為貼近生活的好頻道。

雖然劉軒謙虛地說,《劉軒的How to人生學》還有進步空間,但他確實也跨越了當初給自己設定的「一百集目標」!現在的他,不設限節目是否有結束的一天,「Podcast未來只會是轉型,不會是終點!」

他也建議有興趣踏入這一行的人,一定要有愛的原因,也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嘗試,不要遇到困難就先放棄,起碼要撐過吉祥數字一百集,製作過程會從緊張到放鬆,慢慢就會找到最舒適的製播型態。

(文/記者蔡季伶 • 圖/翻攝劉軒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