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聖多美瘧疾發生率從44%降到5% 世大運中華隊旗手也是抗瘧推手

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開幕倒數,在開幕儀典中擔任「中華台北」升旗手的是蔡坤憲。靦腆的他從未升過旗,但他在前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抗瘧故事,卻正實踐了世大運「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目標。

去年底與台灣斷交的非洲貧國聖多美普林西比,在台灣抗瘧團隊抵達之前,當地5歲以下的幼童沒有名字已司空見慣,因為疾病讓早夭成為普遍現象,其中最讓當地民眾恐慌的就是「瘧疾」,高發的情況甚至達到每2人就有1人患疾,就連聖國的總統夫人、總理的小孩,大法官的小孩也逃不過瘧蚊叮咬,而死於瘧疾。

聖國總統梅尼士於是在2000年訪問邦交國台灣時,向當時的總統陳水扁提出協助抗瘧的請求,扁政府也許下承諾。之後,從2011到2016年,台灣每年編列3000萬元預算協助當地抗瘧,防疫團隊從篩檢病人、患者治療、追蹤、蚊蟲撲殺,甚至到源頭管理的學童衛生教育,無役不與,並助聖國將防治、醫材管理與病人追蹤系統等制度化,使其能自力長久運作。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坤憲是台灣派駐「聖多美瘧疾防治顧問團」的顧問,在台灣抗瘧專家連日清的帶領下,逐步踏入聖多美的實務防治領域。台大研究室中滿滿的蚊子活體與標本,就是蔡坤憲長期致力於研究瘧疾的明證,自2011年起,他每年均遠赴位在1萬2000公里外的聖國,光是轉機就要3次,單趟2-3天的時間,為的就是希望減少當地的瘧疾。

20170803-抗瘧到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戰士、瘧蚊專家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蔡坤憲專訪,蔡坤憲和聖多美普林西比民眾照片,及手繪瘧蚊圖。 。(陳明仁攝)
20170803-抗瘧到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戰士、瘧蚊專家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蔡坤憲專訪,蔡坤憲和聖多美普林西比民眾照片,及手繪瘧蚊圖。 。(陳明仁攝)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坤憲是台灣派駐「聖多美瘧疾防治顧問團」的顧問,自2011年起,他每年均遠赴位在1萬2000公里外的聖國參與抗瘧戰爭。(陳明仁攝)

聖國44%人口患瘧疾 嬰幼兒死亡率更高

「台灣接手時(2003年),聖國有44%的人得瘧疾,全國16萬人口,有幾近8萬人得病,」就連前往的台灣團隊也不乏中途感染瘧疾者。他說,聖國主要為惡性瘧疾,是最嚴重的一種瘧疾,若不治療很有可能死亡,尤其小孩缺少抗體,一旦經由蚊子得病,死亡率很高。

然而,當地民眾對瘧疾的認識相當少,在他初抵聖國的幾天,就看到有人把嬰兒放在樹下的盆子裡曬太陽,可能是母親看到孩子身體在顫抖,想用最原始的曬太陽方式暖和寶寶,蔡坤憲見狀,立即要求送急診篩檢,發現病況已達最嚴重等級,小寶寶的身體裡滿滿都是瘧原蟲,沒多久就回天乏術,「覺得很難過,本來可以救的」。

我國從2000年起就派員到聖國協助瘧疾防治。(蔡坤憲提供)
我國從2000年起就派員到聖國協助瘧疾防治。(蔡坤憲提供)

聖多美主要發生的惡性瘧疾是最嚴重的一種瘧疾,若不治療很有可能死亡,尤其小孩缺少抗體,一旦經由蚊子得病,死亡率很高。(蔡坤憲提供)

台灣防治團隊除了蔡坤憲,還有長期住在當地的計畫協調人曾蓮芬、替代役鄭見福、詹為翔、劉威、劉思源、黃宇康,也有暑期實習生陳瀅安、吳思申、林佩蓉、蕭穗文、吳大洲、林菀筑、席鼎恩,一同參與第一線抗瘧工作。

位在赤道上的小國聖多美是個極為貧窮的國家,基礎建設不完善,道路是濕漉漉的泥土地,每到下雨路面便開始積水,太陽出來後水溫升高,成了最容易孳生蚊蟲的環境。抗瘧要從消滅蚊蟲開始,台灣團隊協助聖國找到多元的防治方法,包括在室內牆壁上噴藥、於水中投藥等,除了提供藥品,也訓練當地人配藥、噴藥,還教育怎麼看孳生源、採血、驗血、填問卷、怎麼回收、做病例,有一整套設計好的表格填寫歸納。

我國從2000年起就派員到聖國協助瘧疾防治。圖為台灣駐聖多美普林西比瘧疾防治顧問團成員蔡坤憲。(蔡坤憲提供)
我國從2000年起就派員到聖國協助瘧疾防治。圖為台灣駐聖多美普林西比瘧疾防治顧問團成員蔡坤憲。(蔡坤憲提供)

台灣防治團隊前往聖多美協助瘧疾防治。圖右為台灣駐聖多美普林西比瘧疾防治顧問團成員蔡坤憲。(蔡坤憲提供)

訓練防治遇困難 胡蘿蔔與棒子齊下

不過,在訓練當地防疫人員上遇到很大的困難。蔡坤憲說,因當地民眾普遍習性只有早上工作,一到中午或下午,由於很熱,就不再工作,當地人遇事常用葡萄牙語說「你不要急,一切相信上帝,上帝會安排」,配合度不高,訓練困難,因此,台灣團隊在與當地人合作防疫過程中不僅要給予「胡蘿蔔」,也要給予「棒子」,外加「緊盯」到位,才有可能成事。

「通報病例也是我們幫他們建立的,以前都是一疊紙本,你問有幾個病例,當地人就把一疊紙拿起來算,問有幾個男生與女生,也從頭算起,完全沒有電腦作業,全國都是這樣」,蔡坤憲說,台灣團隊買了幾十部電腦過去,各衛生廳都送一台,讓他們有工具建立病例的電腦化,甚至雲端化,這也讓兩國斷交後,蔡坤憲還能透過雲端「監控」聖國的病例個案與國內整體防疫情況,不致讓台灣過去十幾年的努力在斷交後一切歸零。

我國從2000年起就派員到聖國協助瘧疾防治。(蔡坤憲提供)
我國從2000年起就派員到聖國協助瘧疾防治。(蔡坤憲提供)

台灣瘧疾防治團從2000年起就前往聖多美抗瘧。(蔡坤憲提供)

不過,也不是有了電腦,事情就如魚得水。「當地人會偷懶,輸入病例資料時,會略過某些資料」,也有的官員會將整台電腦據為己有,台灣團隊在熟悉了當地人的工作習性後,就派人不斷的檢查監督,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與當地夥伴逐步建立合作共識。

瘧疾得病率降為5% 台灣用心受肯定

談到台聖斷交,蔡坤憲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很可惜啊!」他表示,根據他掌握的數據,台灣團隊在2016年離開聖國前夕,當地的瘧疾得病率已經從2003年的44%降為5%,「團隊很用心在處理這件事情,尤其到最後3年(2013-2016)還得到非洲抗虐聯盟的首獎,因為績效太好了」,而WHO也到當地查訪,並表示要將聖國排除在瘧疾盛行國家名單之外。蔡坤憲說,聖國已經在補齊相關申請文件,也許今、明年就能獲得認證。

20170803-抗瘧到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戰士、瘧蚊專家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蔡坤憲專訪。(陳明仁攝)
20170803-抗瘧到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戰士、瘧蚊專家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蔡坤憲專訪。(陳明仁攝)

眼看抗瘧戰爭勝利在望,卻發生台聖斷交事件,蔡坤憲覺得「很可惜啊!」(陳明仁攝)

雖然斷交,但台灣的顧問團擔心防疫成果無法延續,在知會台灣政府後,仍在協助抗瘧,除定期透過雲端察看病例資料,也與當地官員通信了解全盤情況,提供專業協助。據蔡坤憲的觀察,因瘧疾不再成為高發病,聖國觀光業已漸有起色,過去一星期最多1-2班飛機抵達聖國,現在觀光旅客多了,每周二、四、六都有航班,當地貧困民眾賺錢的機會也多了。

台灣團隊於斷交後撤離 瘧疾病例又增加

不過,蔡坤憲近期得知,自從台灣團隊撤出後,當地瘧疾的病例又開始增加,與去年同期比較,每個月多一、兩百位病患,蔡坤憲嚴肅地表示,「這是一個警訊,代表沒有即時把瘧疾壓下來。大概去年12月、今年1月的時候,他們也有寫信來,說當地發生怪病,2千人感染,已有20多人死亡,他們透過正式管道將一些檢體寄到台大,我們就幫忙檢驗」。

20170803-瘧蚊專家、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蔡坤憲,捉取住在恆溫恆濕空間的蚊子。(陳明仁攝)
20170803-瘧蚊專家、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蔡坤憲,捉取住在恆溫恆濕空間的蚊子。(陳明仁攝)

即使台灣團隊已撤出聖多美,蔡坤憲仍不放棄協助聖國抗瘧。(陳明仁攝)

沒有台灣抗瘧團隊的在地協助,聖多美的抗瘧之路眼下看來又遇到了困難,而因為斷交,台灣也無法再派正式的專家團隊前往協助,讓蔡坤憲及曾經在那塊土地上打拼的台灣團隊焦慮,也有無限的感慨。

世大運的宗旨之一是要讓世界看見台灣,在過去幾年,蔡坤憲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防疫能力,即便斷交,他依然做起「平民外交」,不放棄協助抗瘧。這是世大運「中華台北」會旗旗手蔡坤憲的故事,也是他此次擔綱重任的主要原因。


相關報導
「跳蚤鑽進腳 醃料都是蛆」 聖多美的衛教不能等 台教授尋求贊助推動
6國際志工任世大運旗手,服務足跡遍聖多美、南蘇丹、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