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技術革新 台灣軟實力站上國際

生活科學力,系列專題,國內有一家新創公司,研發人聲增幅技術,首次應用在助聽器上,希望能幫助聽障者,聽見新希望,現在,這項技術,還和美國半導體公司進行合作,要把台灣的科技軟實力,推上國際舞台。

「它會從這(耳機)裡面,給妳不同頻率的聲音,當妳有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妳幫我壓手上的按鈕,壓一下、放開。」

想測測自己的聽力,到專業機構,就能幫你找到答案。

「您現在測試出來,右邊(聽力)是27分貝,最小能聽到的聲音,那左邊(聽力)是18分貝。」

記者 王以謙:「剛才做完聽力測試的結果呢,只要是30分貝以上的聲音 我都聽得到,這也就代表著,我的聽力是健康的。」

30分貝,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大概是講悄悄話的音量。若是聽不到,或許你已出現聽損前兆。

助聽器業者 吳志賢:「台灣就是以65歲以上的人口 有350萬左右,那這個抽樣有大概有110萬人有聽力障礙,但是配戴助聽器的人口,大概只有將近不到20萬。」

不只台灣,世衛組織推估,全球70歲以上,約三分之二的人有聽力障礙,但配戴助聽器者卻不到10%。聽力危機,讓許多人的社交生活,面臨崩壞。

聽損者 郭妙堂:「我太太跟我講話,我聽得就很吃力,她講一次我沒有聽到,第二是我說妳講什麼,她就不理我了。」

助聽器配戴率為何低迷?因為昂貴又不好用。

聽損者 郭妙堂:「要花錢啊,不想啊,我朋友都買一邊五萬、兩邊要十萬塊(助聽器),要叫我花十萬,我覺得要買一支iPhone比較好。」

主流的助聽器技術,採用降低噪音技術,把背景噪音濾除,但有時連重要的聲音也過濾掉了。

助聽器業者 吳志賢:「如果我只強調降噪,那我降的噪音就會把低頻降掉,那我降掉低頻的結果,我高頻也本來就聽不到,然後我又降了低頻,那這時候我的聽力就會很吃力。」

對此有了新突破,將人聲增幅技術應用在助聽器上,這種作法,別說在國內,其他國家也是相當罕見。

聲音技術新創公司業者 陳柏儒:「我們會把它認定成是,對這個使用者有幫助的聲紋,他(戴助聽器者)在聆聽的過程之中,他可以比較就是專注聽,這個對談者的談話內容。」

人聲增幅,是一種開發出來的程式,能從喧囂的環境中,分離出人的聲音,將音量拉高,但並不過濾雜音,好處是聲音清晰又不失真。

助聽器業者 吳志賢:「比如說,汽車的喇叭聲,或者是這個警鈴聲之類的,那這個完全把背景噪音濾除,可能在這一個真實生活裡面,是不太切實際的。」

聲音技術新創公司業者 陳柏儒:「那它(助聽器)可以就是讓蘋果的手機只要是iPhone,不管哪一代的iPhone,它就可以直接對它做,對我們這個助聽器做控制,甚至也可以直接聽音樂,打電話的功能。」

助聽器功能五花八門,說穿了,就是想把這塊市場的餅給做大,因為國內的助聽器銷售,目前還是掌握在國外醫材大廠,價格自然也親民不起來。

助聽器業者 吳志賢:「助聽器,絕大部分是進口,台灣呢,有其他的製造廠,但是他們是,也是為國外的一個代工啦。」

面對國外大廠的壓倒性優勢,吳志賢,是國內唯一自有品牌的助聽器廠商。他找來這位陳柏儒,是聲音技術的開發業者,兩人首次合作,一位負責硬體、一位提供核心技術,為助聽器注入靈魂。

聲音技術新創公司業者 陳柏儒:「其實聲音這個世界是非常地隨機,而且非常地變化,一直都在變化,那這個東西的話,就會去需要一個,比如說一個引擎(軟體),讓使用者,多了解使用者的環境。」

科技是冰冷的,但經由客製化,助聽器多了人性,讓聽損者重新聽見世界。

採訪撰稿 王以謙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杉林足球人才培育 找回過往風光
慈科大31周年校慶 為天下苦難募心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