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陳文淵:若有研究熱情 念博士能讓人生更精采

研究所大哉問 6 〉碩士後要不要繼續讀博士?

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陳文淵,自技職體系的台中高工、台北工專(現北科大)電子科、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台科大)電子系及電子所畢業,最後取得成功大學電機博士。從技職到大學、從高工到博士,他肯定有能力的學生就該繼續攻讀博士,「讀博士的最大價值,就是建構了發展精采生涯的基礎條件。」以下是精采分享:

我從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台科大)畢業時,原本想直接去創業,但當時一半以上同學都選擇繼續深造,我也就跟隨潮流。看來好像很從眾,但在那個年代,像我這樣貧窮人家出身的孩子,都被灌輸「只要努力讀書,就能改善生活」的觀念,事實也的確如此。

當時大學還是窄門、加上經濟起飛,專科畢業可能就是去工廠當作業員;讀到大學,工作薪水都更有保障;讀到碩士,可以到專科任教、或到大公司擔任主管;有博士學位,更可以到大學任教、或是擔任公司高級主管。學歷愈好,機會愈廣,薪水也愈多,那為什麼不?

時至今日,學歷貶值,讀完研究所薪水卻不一定會更好,讓很多人懷疑往上讀到底有沒有價值。如果只用起薪來評估,絕對大錯特錯,讀博士最重要的是深化能力,建構出「發展精采生涯的基礎條件」。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讀到博士,若經濟許可,一定會出國讀!

不只鑽研學術 更是多元能力綜合

很多人以為,博士就是碩士再往上鑽研某個領域,其實博士學位是許多面向能力的綜合:

首先是專業能力:大學是通才教育,碩士是專才教育,但兩年時間也只能摸到表面皮毛;博士四年,才會完整理解一個研究領域。例如碩士論文只是研討會(conference)等級,博士論文一定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上,其深入與完整度,兩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實做能力研究常是理論套用參數,但碩士論文的參數多半是預估值,而博士論文的參數則是透過實務取得,在研究與應用上,參數失之毫釐,結果就差之千里。

發掘與解決問題能力:碩士論文的題目常是老師帶著做,而博士論文則是自行發掘與完成。碩士生有辦法做一個獨立研究嗎?不能。但博士基本上都是獨立發掘題目、開創成果出來。

創新研發能力:博士需要探討尚未解決的領域,一旦做出成果,很多都是獨門創新,不管是新技術、新製程或是新產品,都是碩士研究常很難做到的成果。

國際化能力:不管是研究時引用國外資料、參與國際研討會、與海外專家討論、發表國際論文,博士研究是奠基在全球性的理論、研究和資料上,國際化程度遠高於碩士。

有理想有高度:讀博士需要對做研究有理想性,不管是鑽研前人留下來的難題、開拓現有技術門檻、解決當前產業瓶頸,這些都不是做了就一定能成功、也無法確定花多久時間才能解決,但願意投入,就表示對那個領域充滿熱情,有熱情,就會帶領一個人挑戰不可能。

當一個人有專業能力、有解題技術、又有遠大抱負,這就是「發展精采生涯的基礎條件」!

博士就是專門訓練具備以上條件的人才,加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後不管進入哪個行業,都能夠邁向成功。

五個問題 自我評估是否讀博士

要不要繼續讀博士,不應該從「所處產業熱門嗎?」「起薪會增加多少?」來看,必須從自身性格和人生目標來評估,否則讀了也容易半途而廢。在評估是否要修讀博士時,可以用以下五個問題檢視自己:

是否對深入專業研究有興趣?

是否對創新研發有興趣?

未來是不是想當大學教授?

未來是不是想當大公司高級主管?

是否想有精采人生?

我曾拜訪中部某家精密工業大廠,當時董事長說,台灣產業升級最大問題,是台灣人「缺乏信心製造出世界第一等的產品」。台灣面對國際競爭,必須研發出高精密、高複雜、高水平產品,不只需要高階人才,更需要有抱負的高端人才,除了專業知識,更需要「理想有多高,成就才有多大」的心理因素。

讀博士,不只是學會「把別人相關經驗都蒐集為自己所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養出一個人對未來的理想與高度,才會創造未來。如果只是從「對價報酬」的角度來思考,眼前就只有限制,想有一個精采成功人生,就只能想想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