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修平觀點》聖殿山爭議的脈絡梳理:第三聖殿運動與巴勒斯坦當前的現實困境

過去10天的東耶路撒冷成為新一波的以巴衝突引爆點,因為以色列政府先是片面關閉位於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又架設金屬探測器對造訪者搜身,引發將該處視為聖地的巴勒斯坦人高度不滿,21日更發起「狂怒日」(Day of Rage)抗議,以色列警方則用催淚瓦斯回應街頭訴求。據半島電視台報導,這波以巴衝突截至23日已有超過900名巴人受傷,21日的衝突更造成至少5名巴人死亡,全球關心巴勒斯坦命運者,都對這起事件的進展高度關注。

根據以方說法,先前關閉阿克薩清真寺與架設金屬探測器都是安全考量。因為3名巴人青年在7月14日進入阿克薩清真寺,朝者以色列軍人開槍,造成2死4傷,不過3名行兇者隨後也遭到射殺。但在巴勒斯坦人的眼中,這些舉措非關維安,而是一種以色列的政治姿態,藉此向巴人宣示阿克薩清真寺的所有權。

第三聖殿運動

巴人的擔憂並非全無根據。這幾年來,以色列境內掀起一股恢復猶太「第三聖殿」的政治運動,狂熱的猶太教徒計畫建造第三聖殿取代阿克薩清真寺。他們三不五時在以色列軍警的保護下,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區域宣揚主權。長期關注巴勒斯坦問題的以色列歷史學者伊蘭.帕北(Ilan Pappe)表示,這股政治運動並非以色列的少數意見,而是已經發展為以色列社會的一部分。在以色列部分學校的教材中,甚至有教導學童建立第三聖殿的理念,還得到以色列內閣官員的支持。

以色列政府封鎖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的聖地,讓許多穆斯林的非常不滿,連遠在馬來西亞的穆斯林也在美國大使館外抗議。(美聯社)
以色列政府封鎖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的聖地,讓許多穆斯林的非常不滿,連遠在馬來西亞的穆斯林也在美國大使館外抗議。(美聯社)

以色列政府封鎖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的聖地,讓許多穆斯林的非常不滿,連遠在馬來西亞的穆斯林也在美國大使館外抗議。(美聯社)

阿克薩清真寺

耶路撒冷與位於耶路撒冷舊城區的阿克薩清真寺,對於穆斯林而言具有重大信仰意義。耶路撒冷是伊斯蘭的第三聖地,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兩座城市。在先知穆罕默德宣揚伊斯蘭之初,穆斯林早期禮拜朝向方向為耶路撒冷。另外,穆斯林皆相信先知穆罕默德搭乘神獸(Buraq),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區域,升天見到造物主,接受每日五次禮拜的命令。因此那些猶太人宣稱在阿克薩清真寺的土地上重建猶太「第三聖殿」,或是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區域宣揚主權,對於巴勒斯坦人與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而言,是一件極為挑釁的行為。

以色列的軍警在耶路撒冷逮捕兩名巴勒斯坦抗議者。(美聯社)
以色列的軍警在耶路撒冷逮捕兩名巴勒斯坦抗議者。(美聯社)

以色列的軍警在耶路撒冷逮捕兩名巴勒斯坦抗議者。(美聯社)

過去半世紀,耶路撒冷與阿克薩清真寺時常成為以巴衝突的導火線。如2000年9月當時以色列反對黨領導人夏隆(Ariel Sharon)在以色列軍警陪同下,刻意造訪阿克薩清真寺,隨後引爆長達4年之久的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義(The Second Intifada)。2014年7月,猶太屯墾居民在東耶路撒冷綁架16歲巴人青年阿布凱德爾(Mohammed Abu Khdeir),並將他活活燒死。隨後,位於加薩的哈馬斯政權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開啟以色列對加薩長達七周的轟炸行動,最終摧毀加薩三分之一的區域,釀成上千人死亡的慘劇。

以色列的軍警在耶路撒冷對巴勒斯坦抗議者施放催淚彈。(美聯社)
以色列的軍警在耶路撒冷對巴勒斯坦抗議者施放催淚彈。(美聯社)

以色列的軍警在耶路撒冷對巴勒斯坦抗議者施放催淚彈。(美聯社)

耶路撒冷與阿克薩清真寺對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方,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宗教意涵。不過若單用信仰分歧解讀當前的以巴衝突,難免流於簡化,忽略了衝突背後的政治經濟脈絡。

耶路撒冷的抗議民眾忙著避開警方的催淚彈煙霧。(美聯社)
耶路撒冷的抗議民眾忙著避開警方的催淚彈煙霧。(美聯社)

耶路撒冷的抗議民眾忙著避開警方的催淚彈煙霧。(美聯社)

耶路撒冷與以巴衝突

簡單來說,當前東耶路撒冷的騷動與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治理有關。1948年以色列透過戰爭佔領西耶路撒冷,1967年再度透過戰爭從約旦手中奪取東耶路撒冷,宣布東西耶路撒冷合併,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久與不可分割的首都。從1967年以來,以色列對生活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採取種族隔離政策。2014年國際危機小組(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駐耶路撒冷的資深研究員拿單.索爾 (Nathan Thrall)在《倫敦評論》(London Review of Books)發表一篇文章,詳盡分析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的種族隔離政策。索爾認為,現住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口約佔37%,多數生活貧困。這些巴人與猶太人各自擁有專屬的公車、學校、醫療設施與商業中心。儘管如此,在東耶路撒冷的巴人所分配的資源遠不如猶太人,這是多數巴人居民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主要因素。

以色列大幅擴張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的屯墾區,巴勒斯坦人強烈抗議(AP)
以色列大幅擴張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的屯墾區,巴勒斯坦人強烈抗議(AP)

以色列大幅擴張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的屯墾區,巴勒斯坦人強烈抗議(AP)

除了資源分配極度不平均外,以色列政府對東耶路撒冷採取「猶太化政策」。猶太化政策是以色列立國的基礎,從1948年以來,以色列先是透過戰爭摧毀上百座巴人村落,迫使巴勒斯坦人遠離家園成為難民,並透過行政立法阻止他們回歸。在取得土地之後,以色列進行一系列的猶太化政策,如將地名改成與猶太民族與信仰有關的名稱、鼓勵海外猶太人「回歸」,廣建猶太屯墾區等,這些手段目的是確保猶太人口在當地佔絕對多數。

以色列,巴勒斯坦,隔離牆,屯墾區。(美聯社)
以色列,巴勒斯坦,隔離牆,屯墾區。(美聯社)

以色列屯墾區的隔離牆。(美聯社)

在東耶路撒冷也不例外,以色列透過行政方式,取消巴人在耶路撒冷的居住權、拒絕巴人申請成為以色列公民、不允許巴人新建新社區及拆除巴人「非法」建築。另一方面,巴人居住的區域遭猶太屯墾區包圍,時常受到猶太屯墾者的騷擾與攻擊。上述的猶太化政策與附帶的歧視,讓生活在東耶路撒冷的巴人難以忍受。在這背景下,出現巴人攻擊猶太屯墾者與以色列軍警的零星事件。以色列政府則部署更多軍警維穩,緊縮巴人的遷徙自由與威脅其人身安全。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統、法塔主席阿巴斯。(美聯社)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統、法塔主席阿巴斯。(美聯社)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統、法塔主席阿巴斯。(美聯社)

國際社會為何使不上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巴人因阿克薩清真寺議題走向街頭示威遊行,信仰自由受限僅是其中一個原因,若將視野放大,巴人藉由阿克薩清真寺議題,抗議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長期性的歧視性政策。巴人示威活動已經成為國際媒體輿論的焦點,在其他阿拉伯與穆斯林國家皆出現聲援巴人聲援活動。不過依現有局勢,巴人示威活動並沒有辦法改變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的歧視性政策。根據過去的歷史經驗法則,每當巴人抵抗以色列佔領政策時,以色列則以更強硬的手段回應巴人的抵抗行為。在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政府(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PA),卻也無法保護位於東耶路撒冷的子民。長期以來,巴勒斯坦政府在安全議題上聽命於以色列,不樂見巴人以激烈手段抗爭,因此許多巴人將巴勒斯坦政府視為以國魁儡。巴勒斯坦政府實際上也對改變現狀無能為力,僅能在口頭上譴責以色列的惡行。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20年來首次宣布,在約旦河西岸興建合法屯墾區。(美聯社)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20年來首次宣布,在約旦河西岸興建合法屯墾區。(美聯社)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20年來首次宣布,在約旦河西岸興建合法屯墾區。(美聯社)

在國際層面上,美國始終是以色列的支持者。每當以巴兩方發生衝突,美國與以色列站在同一陣線,捍衛以色列的「自衛」行動。美國長期提供軍事與經濟援助,讓以色列得以強化在巴勒斯坦的歧視性統治。至於曾經為了巴勒斯坦議題,與以色列發生多次戰爭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現在早已無心幫助巴人。即使阿拉伯民間如今仍有聲援巴勒斯坦的強烈情緒,但在官方層次,阿拉伯政府與以色列早有協議與默契。埃及、約旦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不再與以色列為敵。海灣產油國家雖然官方沒有與以色列接觸,但私下卻與以色列高層對話。再者,以色列對於海灣大國沙烏地阿拉伯而言,並非是個威脅,反而有成為合作夥伴的機會。沙烏地與以色列皆視伊朗為首要敵人,未來若沙烏地向以色列表明有條件不支持巴勒斯坦人,作為共同制衡伊朗的戰略考量,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美國總統川普22日到訪以色列,以色列總統納坦雅胡到機場停機坪親迎。(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22日到訪以色列,以色列總統納坦雅胡到機場停機坪親迎。(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22日到訪以色列,以色列總統納坦雅胡到機場停機坪親迎。(美聯社)

然而這不代表巴人從此感到絕望。從1920年以來,巴人始終沒有放棄捍衛家園的決心。即使國際政治難以改變巴勒斯坦人的現狀,這十年來,西方社會也出現反對以色列的跨國性社會運動(BDS),讓越來越多人認清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歧視性甚至殖民性的政策,因而呼籲杯葛以色列,並寫信要求國會議員譴責以色列的殘暴行徑。這種自下而上聲援巴勒斯坦的跨國社會運動,或許是改變巴勒斯坦人處境的唯一方式。以色列政府已經察覺到這股運動背後的巨大影響力,將其視為其佔領巴勒斯坦的一股威脅。

(作者為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阿拉伯與伊斯蘭研究中心博士生)


相關報導
「憤怒星期五」抗議釀七死 耶路撒冷聖地爭議引爆以巴衝突
6天就打垮所有阿拉伯鄰國!「六日戰爭」半世紀 中東和平仍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