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圖片來源:中央社(資料照)
圖片來源:中央社(資料照)

作者: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日在2021年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有意打造「中國版那斯達克」。中國自去年起一連串監管措施,及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理念,衝擊市場信心後,首度拋出激勵市場的正面訊號。惟該政策是否發揮其預期效果,還有待觀察。

提供中小企業籌資管道

中國長期偏重大型企業發展,資源取得容易,部分企業濫用資金,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反觀,中小企業發展未受重視,資源取得困難,向銀行籌資不易,且難以達到上市門檻,即使能上市也不受投資人青睞,只好選擇依賴間接金融,並經常受到大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經營環境艱困。加上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小企業發展更為困難。

北京原本在2013年就成立「新三板」(正式名稱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然成交量低宛如殭屍股,高峰期2017年達11645家,目前僅剩7034家,每月成交額只有2.4兆人民幣,流動性不佳。未來只要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企業,並符合一定要件,即可在北交所上市,提供中小企業新的籌資管道,同時也助於達成共同富裕目標。

缺乏競爭優勢

中共對北京證券交易所寄予厚望,然而若從產業結構與區位等角度觀察,新的交易所恐不具競爭優勢。

從產業結構而言,中國當前主力扶持的是「專精特新」與科創「小巨人」為核心中小型的製造型科創企業。新三板前身的舊三板,就是協助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籌資之用,後來再逐步擴大至上海市、天津市、湖北省等四個高新技術園區的企業,最後才是擴及全國的中小企業。這些產業多屬網路、電商與遊戲等產業為主軸,正是官方整頓的行業,與中國所欲扶植的製造型隱形冠軍有相當大的差距。

次從市場區隔觀之,深圳證券交易所有創業板,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又有科創板,足以滿足珠三角與長三角的中小企業;而北京及周邊省市的主要產業是金融產業、大型國企與小型新創產業,中小企業數量就比較少,沒有區位優勢。且新三板2020年就有「轉板」制度,在精選層掛牌一定期限,符合交易所上市條件和相關規定的企業,可以直接轉上海或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少數較具競爭力的企業已轉板,剩下的企業轉至北交所上市後,是否能吸引投資人的目光頗受質疑。

官方態度才是關鍵

習近平9月2日宣布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次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就註冊成立,5日即發布上市、交易和會員管理等三大基本業務的規則,彰顯極權國家驚人的行政效率。此舉主要在於減緩投資人對於近期提高監管的疑慮,並強化技術自主的決心。

縱然後發的證交所看不出有何競爭優勢,惟中國若有決心擔任造市者,將利用一切資源達成其目標。重點不在領導人說了什麼,而在於實際做了什麼。

《華爾街日報》直指,中國缺的不是新證交所,而是公平且透明的遊戲規則。恣意整頓上市公司,或無預警限制其營業項目,造成部分企業的市值腰斬,傷害投資者利益。倘若這個問題無法改善,成立再多的證交所也於事無補。

★延伸閱讀★

美國聯準會Hold不住的金融遊戲

疫情非拒調基本工資的好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