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無障礙「共融遊具」市議員要求市府專責單位處理

台北市的公園與河濱等地充斥著罐頭遊具,除對一般小朋友的大腦多元刺激開發效果有限,更對身心障礙小朋友極為不友善。北市府在議會要求下,至今共推動9處「共融式遊具」,訴求無分族群的「大家一起玩」,然而,北市府現行沒有一個推動的專責單位,也沒有以「都市計畫」高度推行,導致經驗分散、共融在城市中單點發展、甚至錯失特色遊具在台灣「產業化」發展及輸出的機會。

市議員李慶鋒、顏若芳、陳慈慧、許家蓓今(24)日上午舉辦「台北市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研討會」,邀集民間的身心障礙團體及北市府主責的社會局、都發局、水利處、公園處、文化局、產發局等相關單位,共同就規劃納入都市計畫、各局處分頭建置、遊具產業等課題討論。

「專區就是隔離」 民團籲:應讓共融設施存在日常周邊

身障童盟發起人周淑菁為北市現行的共融遊具把脈,她表示,當我們提出「共融」的話語時,便是將有障礙別的人做出了「區隔」,市府新規劃出來的遊具並沒有「共融」,部份的孩子還是被排除了,各局處在忙自己的遊具,加上各行政區的共融遊具分布不均,有障礙別的孩子得舟車勞頓才能去玩遊樂設施,她認為,共融遊具應該存在周邊日常生活,讓孩子可以輕易地就邀請到鄰居、同學一起玩。

20170524台北市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研討會.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推動聯盟周淑菁(陳明仁攝)
20170524台北市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研討會.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推動聯盟周淑菁(陳明仁攝)

周淑菁認為,當我們提出「共融」的話語時,便是將有障礙別的人做出了「區隔」。(陳明仁攝)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代表游鯉綺也認為,「共融專區」就是隔離的概念,反而跟共融概念背道而馳,希望市府是漸進與滾動式的檢討遊具,而不是業績檢討與政策競賽,最後得利的只有廠商。

她關心,有沒有可能讓整個台北市都是「我的遊戲場」,任何有孩子可以互動的地方,都可以是感官刺激,讓更多人可以使用,而不是忽略掉部分人的需求,她也提及,讓台灣的設計師參與設計,設計出適合台灣環境文化、氣候等有特色的非罐頭遊具,年齡與族群也非只放在兒童身上,可以是全齡的,讓外公與身心障礙孫兒「一起玩」遊具的情況成為可能。

學校盼改建設施卻卡法規 顏若芳批共融遊具制度化難推展

市議員顏若芳表示,曾有學校要改建,希望可以引入「共融」的設施,但建築師卻反問,那是什麼?有相關規範嗎?怎麼做?她點出,建築師只知道要按照建築規範做無障礙設施,但現行共融相關規範付之闕如,對於遊具周邊怎麼設計無障礙洗手間、停車位等,也缺乏經驗建構,讓共融遊具制度化及規模推展成為困難。

20170524台北市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研討會.台北市議員顏若芳(陳明仁攝)
20170524台北市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研討會.台北市議員顏若芳(陳明仁攝)

顏若芳點出,建築師只知道要按照規範做無障礙設施,但現行共融相關規範付之闕如,對於遊具周邊怎麼設計無障礙洗手間、停車位等也缺乏經驗。(陳明仁攝)

對此,曾受教育局諮詢共融遊具的師大體育系副教授施登堯,以學界的經驗出發,他認為,「國家社會進步的指標就是無障礙空間的發展」,而無障礙遊具就是從私領域到公領域的拓展,在傳統上,身心障礙者很難突破處處存在的電箱、站牌等遮蔽物,「使用者主體存在」關注的是「我願意到、我能夠到」,但現行政府卻沒有建立身心障礙人士的使用者大數據,沒有共融「指標」,讓相關人士沒法理解該怎麼從事,甚至對廠商來說沒有利潤誘因,難將「共融」落實到生活裡,形成在歐洲是「常識」,在台灣卻是沒有落實的「知識」。

年花7000萬推動共融 李慶鋒批仍落入部門業績競賽

身心障礙聯盟專員汪育儒表示,北市推動共融遊具的動作快、金額高,去年推動9處,今年還要花費7000萬推動15處,但眼前使用起來確實發現問題。

她指出,韓國有無障礙遊戲場,不好玩,也不是真正無障礙,跟台灣當前面臨的狀態一樣,因此,韓國請相關研究團隊組成聯盟,做了一個無障礙融合遊戲場,花了一年的時間,從地點評估到交通方式,再到公園內的動線,經過工作坊的討論製作出手冊,定義出何謂「共融」及操作性方法,最後還做了後續的監督、使用者觀察,並做出第一手的訪問調查,有系統地反省問題。

市議員李慶鋒則表示,共融遊具首先關心使用者的可即性,因此,選址評估有其重要性,地點應被整體考量,甚至納入都市計畫高度考量。此外,現行市府每2個月有一次工作會議,每半年有秘書長蘇麗瓊召集討論,但仍出現公園處做公園遊具、文化純做設計、水利處只做河濱遊具,李表示,不希望是業績競賽與數量累積,是否有必要建置府級的專案管理機制有討論必要,但全局應以「人本」的使用者方便為主軸思考。

0170524台北市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研討會.議員及相關官員.團體.業者家長與會.台北市議員(右起)李慶鋒.許家蓓.顏若芳.陳慈慧出席(陳明仁攝)
0170524台北市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研討會.議員及相關官員.團體.業者家長與會.台北市議員(右起)李慶鋒.許家蓓.顏若芳.陳慈慧出席(陳明仁攝)

李慶鋒表示,共融遊具首先關心使用者的可即性,因此,選址評估有其重要性,地點應被整體考量。(陳明仁攝)

「只能向大陸工廠低價採購」 民團籲參考外國機制建立本國產業

對於共融遊具的「產業化」發展,台灣兒童遊樂設備發展協會理事長劉旭建表示,台灣的市場規模一直萎縮,政府的最低標採購法,以及快速達成目標的要求,導致只能向離我們近的大陸工廠採購低價遊具,他說,日本與韓國都有遊具產業,台灣也能進口,但重要的是,台灣自己要發展哪一個標準的遊具?

此外,他認為,台灣的創新研發少、市場小,國內產製產品也少,都構成「產業化」的困難。劉旭建建議,台灣應建立類似美國的CPSI的訓練機制,產品先認證後檢驗,避免邊修邊建,並建構專家諮詢平台,提升對設備的專業要求,重要的是,政府應編列適合的預算,才有「產業化」發展的可能。


相關報導
環評法擬「鬆綁」 北市怒斥環保署:摧毀環評制度
因應oBike進駐 北市自行車違停將拖吊 柯文哲:我的觀念是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