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中心新村】眷村菜 串門交流口味多

文:記者劉佩倩

早年臺灣經濟不寬裕的年代,眷戶透過領取政府配給的物資,如米、油、鹽、麵粉等,再加上當地便宜的食材,料理別具特色的「眷村菜」。

當時眷村的生活形態是鄰居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透過串門子互相交流,口耳相傳,不斷研究出新菜色,使眷村菜成為口味多元的樣貌。

不過眷村的日常飲食以「家常菜」為主,以溫飽為目標,只有在節慶或宴客的時候,眷村菜才會改成稍微高級的食材,因此平時的主食多為麵食,這與政府配給的眷糧種類有關。

(圖:記者劉佩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