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復健機器人 腦中風偏癱恢復行動

北醫附設醫院今年成立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希望協助腦中風及腦性麻痺病患克服肢體障礙,重新再站起來或恢復行走,北醫所引進的復健機器人是藉由感應器,偵測病人下肢的關節動作,即時提供輔助力量,加強訓練病人的肌力。

14歲的蔡小弟以懸吊系統支撐身體,並穿上機器腳,帥氣地練習行走,藉由下肢機器人的帶動,訓練每一個步伐。

腦麻兒童 蔡小弟:「就是機器在帶我走的感覺。」

北醫物理治療師 黃品瑄:「體重支撐大概他的體重的3成到4成左右,才可以維持像這樣順暢的步態,希望能夠練習他的軀幹及頭部的控制。」

在行走過程中,下肢機器人同時提供肌力、張力及關節活動的即時評估,以高重複性的步態訓練,重建蔡小弟的腳步與速度。

蔡小弟媽媽:「這樣的機器可以減輕他的(肌肉)張力,而且可以避免他下肢攣縮的程度。」

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 曾頌惠:「機器引導的程度可能從80%降到40%,60%是他自己在啟動的這個動作,但是又在正確的軌道上面跟步距上面,跟速度上面,因為這樣子,他的力氣就一點一點的訓練起來。」

外觀具有科幻感的外骨骼機器人,在皮膚上貼上感應器讀取訊號,感應到病人的大腦想要前進的意圖後,機器就會帶動關節開始活動。

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 曾頌惠:「只要這個肌肉有被,動作有被偵測到,就可以帶入這個所設計的模組裡面去,開始啟動這個行走。」

北醫首創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希望協助腦中風患者因神經中樞受損,造成肢體障礙後,能更有效率地恢復雙腳步行的狀態。

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 曾頌惠:「當我們的腦部就是一個總司令,發號施令的時候就啟動我們,看現在要做什麼動作,但是當這個神經被阻斷的時候,你這個動作做不出來,你就沒辦法去帶動它(下肢),我們發現就是用機器人協助之下,這些困難可以被突破。」

另外,更有動力式下肢助行器,能偵測病人下肢的關節動作,在運算後經由馬達輸出輔助力量,可訓練病人坐站、步行或爬樓梯。

北醫物理治療師 黃品瑄:「這幾台機器都還是會需要治療師手動去調整參數的,剛才提到調整懸吊到底要懸吊多少體重,還有機器人協助到底要協助多少。」

經由復健機器人的協助,希望讓腦中風及腦性麻痺病人更快速地行動自如。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918震後...獨居婦鬱鬱寡歡 從心振作再起步
你好我是誰 環保站「記憶保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