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 出了雙北兩樣情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7日電)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跑完一輪,雙北家長從「標示」吵到「量尺」,為會考幾題差距爭得沒完沒了時,中南部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情。

20幾位台北市、新北市家長今天上午到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辦公室前抗議,他們之中不乏許多熟面孔,今年從教育部抗議到台北市政府,陳情書從教育部長,遞到台北市長參選人。

他們的訴求也不斷在改變,從爭取免試先比「標示」,到今天要求先比「量尺」,十幾個人的抗議活動,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

國教行動聯盟副理事長陳麗雯今天列舉十二年國教問題,包括「分分計較變本加厲」,這和基北區超額比序的特殊設計有絕大關係。全國15個就學區中,基北範圍最廣、學生人數最多、升學競爭最激烈,卻設計出最少的比序項目—只有3項,即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國中教育會考。

然而對基北區的前段學生來說,多元學習表現幾乎人人滿分,形同「無效比序」,加上104學年度志願序將採「群組計分」,明星學校勝負關鍵就只剩會考成績。

會考和已走入歷史的基測不同,當初設計是「標準參照」,就像是考機車駕照一樣,只要達到一定「標準」、例如直線7秒不要落地就行了,考照單位不會規定每天只能有多少人通過。

如今會考卻變成基北區篩選學生的依據,明星學校名額有限,就只好比看看誰能短短15公尺的直線上,撐到8秒、9秒以上,或是轉彎時能夠來個花式壓車,完全失去會考作為學力監控的本意。

事實上,上述「分分計較」的爭議,跨過淡水河力道便少了2成,出了雙北幾乎無感。十二年國教在中南部並非沒有問題,但和雙北爭的點完全不同,例如台南、高雄家長擔心比序項目太多、太複雜,希望能再簡化時程等。也難怪台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要在教育局處長會議上公然批評,教育部只忙著為基北區解決難題,忽略了中南部的狀況。

基北區的問題難解,教育部長吳思華月初訪視屏東縣時,提議將基北區切小,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討論。關鍵在於基北區高中職的分布,不是「多核心」,反而更接近「同心圓」,明星學校幾乎都位於「蛋黃區」,新北、基隆每年都有大量學生,不遠千里地到城市中心求學。

過去屏東、高雄、台南也有類似狀況,優秀學生集中到高雄市中心讀書。但後來台南學子願意優先選擇台南一中;屏東的改變較晚,但在十二年國教上路的今年,屏東女中新生高分群人數便整整翻了一倍,佳冬國中畢業生有50多人分數可上第一志願,卻選擇佳冬高農、文藻外語學院等技職學校就讀,追尋自己的興趣和夢想。

吳思華提切小基北區引來許多批評,但往東邊一點,方圓小的許多的宜蘭縣,卻已經切成溪北、溪南2個區域,宜蘭、羅東都能成為就學雙核心,為何台北、板橋卻不行。10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