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制度不改 課程改革難推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9日電)因應十二年國教,學界提出適性分流、適性選修、學科能力分組等改革方向,卻都受限於升學制度,難以施展開來。

十二年國教強調就近入學、高中社區化,個別學校的學生程度差異將拉大,學界提出「適性分流」,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採分組、分班的方式上課,並配合選修課、學科能力分組等,達到因材施教、適性揚才的理想。

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針對國內198所公立高中校長發放問卷,總計回收153份。調查顯示,77%校長贊成實施「學科能力分組教學」,78%贊成依智力、學術性向或學科興趣「適性分班」,選修課程更是有高達96%的支持度。

不過理想是一回事,執行往往又是另一回事。參與上述調查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表示,許多受訪者都提到,升學考試依舊是以學科為主,引導高中課程走向,非升學科目根本很難開成選修課。

台北市中正高中教師賴和隆表示,學生為了升學,往往不願意選修與學測、指考無關的課程,他自己教資訊,感受最為深刻。高三上學期開始,學生就忙著衝學測、準備申請,根本無心課程進度,教室裡充滿了「人形立牌」。

大學招生選才的侷限,也屢屢打擊適性分流的理想。賴和隆舉例,有些學生某幾科能力突出,其他科相對不理想,但大學甄選第一階段採3倍率篩選(招生人數的3倍通過第一階段),大學便宜行事,先篩學測總級分,真正適合的學生可能在5倍率的地方,卻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賴和隆認為,升學制度改革應思考「招到對的學生」,考招時程應配合學生學習,維持高中教學的完整。

北一女中前校長周韞維也認為,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執行面」,以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來說,校長再有理想,也只有一票,擁有較多票數的教師,幾乎都想開跟升學有關的課,其餘意願偏低,導致改革難以進行。

周韞維認為課發會必須增加家長代表比例,並落實學生自主選課,把選課權還給學生。另外,選修、分組課程,都需要更多的場地、設備、師資、經費,這些都需一一到位,否則就只是擺放精美的套餐,實質內容卻沒什麼改變。10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