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美國反毒戰爭50年 拆散黑人社區 把窮人丟進監獄

【苦勞網特約編輯陳韋綸/綜合編譯】今年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反毒戰爭」的50週年。50年前的1971年6月17日,尼克森召開記者會向全民宣布「藥物濫用」是美國的「全民公敵」,此後美國每年斥資500多億美元打擊藥物濫用。

美國左翼期刊《Jacobin》特約編輯費南德茲(Belen Fernandez)在「半島新聞台」上,撰文回顧美國反毒戰爭的失敗,以及對於美國黑人社區乃至全球的沈痛打擊。費南德茲指出,尼克森發動反毒戰爭的動機是越戰。越戰的其中一個副作用就是美國部隊內部海洛因與其他藥物的濫用。「這不是什麼深奧的科學,試想如果你是一個貧窮的美國人,只因為帝國主義的關係,就被派去戰場上殺人或送死,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很可能會想要尋求毒品,來逃避悲慘的現實。」

費南德茲進一步指出,尼克森政府想利用反毒戰爭來打擊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前尼克森顧問埃利希曼(John Ehrlichman)曾向記者解釋反毒戰爭的起源,表示美國政府有兩個敵人:「反戰的左翼人士與黑人。我們無法宣布反戰人士與黑人違法,但是我們可以讓大眾將『嬉皮-大麻』以及『黑人-海洛因』聯想在一塊,然後施以重罰」,藉此拆散這些社群。費南德茲認為,就此而言,反毒戰爭的效果可謂相當成功。

1980年代,反毒戰爭已經歷十年,但是快克古柯鹼(Crack cocaine)的濫用卻持續困擾黑人社群。雷根政府制定《反毒品濫用法案》,規定持有特定數量毒品的最低刑罰,對於有色人種與貧窮社區的衝擊尤其嚴重。

法案也充滿種族歧視與偏見,例如通常是黑人持有的快克古柯鹼,刑期要比通常是富裕白人持有的古柯鹼粉要高上百倍,法案導致大批貧窮黑人入獄,也讓監獄有利可圖,費南德茲形容,「這確實是資本主義拆散社區的方式。」

然而,美國卻同時在全球範圍,包括東南亞與拉丁美洲等地涉入毒品貿易。越戰期間,美國同時也在寮國進行秘密暗殺行動。美國中情局專用航空公司「美國航空」被《紐約時報》揭露自寮國北部的海洛因工廠運送毒品。

1980年代,美國支持尼加拉瓜的康特拉戰爭,打擊左翼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政府。美國協助的右翼傭兵,憑藉毒品交易致富,並「善盡其責」地實施恐怖統治。在哥倫比亞,美國金援數十億的右翼政府在涉入毒品交易的同時,屠殺農民與左翼人士。

2006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墨西哥政府展開反毒戰爭,期間上萬人遭殺害。但由於美國對於毒品的持續需求,以及入刑導致走私行為的獲利豐厚,反毒戰爭難有成效,反而令墨西哥城市淪為世上最暴力的地區之一。「反毒戰爭實際上是對貧窮人口宣戰。」費南德茲如此說道。

在美國本土,反毒戰爭在川普政府執政期間重獲新生,儘管有評論家認為拜登上任後,情況有可能獲得改善,但費南德茲提醒,拜登正是重罰毒品相關罪行的始作俑者,其中也包括上述著名的快克古柯鹼百倍刑期法案。在1991年,拜登界曾批評,販毒者很少被判處死刑。

如今是反毒戰爭50週年,美國正面臨另一波藥物瘟疫,在藥廠推動下,鴉片類藥物濫用正席捲美國。另一方面,美國對於資本主義的堅定信念,拒絕給予人民妥善的醫療照顧與其他生存相關的基本權利。面對如此壓迫的環境,不難想像人們持續將目光轉向毒品。費德德茲預言:新一波的反毒戰爭或許正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