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館 尋找臺灣在世界文明拼圖的位置

文化部長李永得今(8)日訪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對於歷時20多年,發掘出土物件高達800多萬件,除了有許多的「臺灣第一」,年代更早至5000年前的出土遺跡,表達驚嘆。李部長期許南科考古館持續深化並擴大博物館研究量能,未來開展系統性的跨國合作,尋找臺灣與世界連結更多的證明。

南科考古館說明,搶救南科遺址過程中,考古團隊發掘許多「臺灣第一」的出土遺跡,包含距今約5,000年的「大坌坑文化人」,其身高和體型與現代臺灣人相去不遠;同樣出土自大坌坑文化南關里遺址的「臺灣第一狗」,距今5,000~4,300年,其中兩具狗遺骸骨架完整,且擺放方向皆與埋葬人體的方向相同,研判生前與其主人有密切關係,可能被視為社群成員相待,也是現今臺灣最早養狗的證據;此外,館內展出出土於南關里東遺址的「臺灣第一米」距今5,000~4,300年,更是臺灣目前發現最早人工栽培稻米、小米的紀錄,顯示臺灣史前居民可能在5,000年前便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與小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南科考古館幾年來累積了豐厚的研究成果,經由人骨基礎資料,進行史前人之性別、年齡、病理現象、身高及牙齒等型態分析,進而推估史前人的健康狀況、人口結構、社會互助行為、族群分類等內涵。期許南科考古館未來加強與國內外專業單位合作,結合相關考古證據與成果,持續深化對史前人的社會組織、社會階層、交易圈及性別分工等研究,增加大眾對史前臺灣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住民的想像,以更廣闊且包容的方式建構臺灣人民的自我認同,並發掘出更多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南科考古館表示,自1月29日起,南科考古館將推出特展「牽手平埔:台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結合館藏之考古出土遺物與平埔族群典藏文物,呈現平埔族群的文化變遷,使大眾瞭解平埔族群文化在臺灣的重要文化地位,歡迎民眾到館參觀。

(撰文、攝影/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