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首創移動講堂 百年餅舖前開講

南臺科大開辦神農街住民說故事移動講堂系列-來阮兜聽古做物仔,引領民眾認識百年餅舖寶來香歷史。(記者李嘉祥攝)
南臺科大開辦神農街住民說故事移動講堂系列-來阮兜聽古做物仔,引領民眾認識百年餅舖寶來香歷史。(記者李嘉祥攝)

▲南臺科大開辦神農街住民說故事移動講堂系列-來阮兜聽古做物仔,引領民眾認識百年餅舖寶來香歷史。(記者李嘉祥攝)

南臺科大承辦教育部「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自107年成立計畫蹲點五條港文化會館,擔負起社會學堂的任務,每月會舉辦五條港職人系列講座、神農街住民說故事系列講座與神農街請喝茶-食茶做物系列DIY手作課程;因疫情計畫團隊轉至職匠工坊開直播,意外發現能更貼近瞭解文化底蘊,將講堂從五條港文化會館移到職匠工坊,日前並移動到水仙宮前的百年餅舖寶來香,針對「百年寶來香的傳統餅藝認識與體驗」主題開辦「2023神農街住民說故事移動講堂系列-來阮兜聽古做物仔」,吸引許多民眾參與。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計畫主持人蕭百芳老師表示,為保存台灣珍貴的郊商所挖掘的五條港道,該校文化底蘊團隊從109年開始,將計畫開設的20門課程,賦予世界遺產5Cs執行的任務,逐步將南市中西區五條港中央的神農街建置成街區博物館;今年第三期計畫則希望能運作與活絡神農街街區博物館,已從20門課程找出優秀學生,成立博物館學生團隊,協助博物館的活動、導覽、文宣、設計等。

蕭百芳指出,為活絡博物館,並讓民眾認識沒有邊界的街區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南臺團隊端出「移動講堂」創意點子,讓民眾來博物館裡百年的老餅鋪寶來香參觀及學習,藉此親近傳統餅藝,另也針對寶來香旁有濃厚郊商文化的水仙宮與市場開發出「水仙宮的神明們」、「穿越水仙宮認識三郊」、「水仙宮的建築形制」等三款學習單,透過博物館學生團隊引導民眾,穿梭在水仙宮,深入認識郊商文化。

在認識傳統餅藝的部分,由寶來香第三代王偉得擔任藝師,引導學員經過層層的折疊與桿麵皮,製作成有層層口感酥皮的綠豆椪,包好的綠豆椪壓扁後,蓋上寶來香及計畫團隊開發的神農街字樣,還有商業美學與文創藝術課程學生為寶來香開發的餅藝廚師圖樣,暢銷商品菜包、椪餅與紅龜粿圖案的五款印章,在等餅烤好出爐與放涼時間,講堂正式開講,大家拿板凳坐在寶來香餅舖前,聽第三代老闆介紹爺爺創造寶來香的由來。

蕭百芳老師強調,沒有屋頂的神農街博物館,不僅有百年的老屋空間,還有寶來香餅舖裡代代相傳的餅藝文化,都是神農街博物館的珍寶。計畫團隊結合認識水仙宮及了解與體驗傳統餅藝等行程安排,讓民眾透過移動講堂活動深刻體認博物館蘊涵豐富的郊商文化,除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也朝完備博物館的永續經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