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戒嚴事件啟示:臺灣法治與軍政挑戰/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12月3日晚間,南韓總統尹錫悅以反對黨癱瘓政府運作為由,發布戒嚴令,聲稱此舉旨在「重建自由民主的國家」。然而,短短三小時內,南韓國會以190票迅速推翻戒嚴令,創下憲政史上的罕見事件件,顯示出法律與憲政的制衡機制正在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軍方保持中立,未對總統表態支持,導致戒嚴難以推進。

而這件事亦引發臺灣網路群眾的熱烈討論。一些網民甚至建議中華民國政府效仿此舉,以應對立法院遭受在野勢力阻撓法案。然而,這種認知忽略戒嚴本質及對民主體制的衝擊,並可能引發錯誤的政策導向。

戒嚴,是國家面對重大安全威脅,或緊急狀態時採取的極端手段,其目的在於暫時中止憲政秩序,集中政府權力以應對危機。然而,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39條:「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立法院之通過或追認。」《戒嚴法》第1條亦明確指出,戒嚴僅適用於戰爭或叛亂等情況,且須符合嚴格的法律條件與程序。

因此,立法院內的政治對抗與法案阻撓,屬於民主體制下的正常政治運作,並不構成啟動戒嚴的合理依據。若執政者以此為由發布戒嚴令,將嚴重違背憲政原則,並侵害人民基本權利。同時,這種行為會讓政府失去法律與道德正當性,引發社會反彈。

南韓此次戒嚴的失敗,除國會迅速投票通過表決取消外,更重要的是軍方高層保持行政中立,未對總統表態支持。在多數民主國家,軍方應忠於憲政體制,而非成為任何政治勢力的工具。此次事件顯示出尹錫悅的政治孤立與缺乏權力基礎,進而導致戒嚴令無法有效執行。

回顧歷史,臺灣也曾經歷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1949年至1987年),基本人權如新聞與言論自由受到嚴重限制,成為民主發展中的一段傷痛記憶。如果今天再度啟動戒嚴,不僅會重啟歷史創傷,還可能導致國內外信任危機,動搖臺灣的民主根基。

這裡要提醒:戒嚴的本質,是暫時中止民主機制,集中權力於行政部門,以應對國家級危機。這意味著,任何戒嚴政策,都可能對民主體制構成嚴重挑戰。因此,南韓戒嚴的事件,對臺灣有以下三點警示:
一、權力濫用的風險
若執政者濫用戒嚴權力以壓制政治對手,將違背法治精神,並可能引發國內政治對立與社會撕裂。

二、歷史傷痛的重現
臺灣過去的戒嚴經驗提醒我們,這一手段可能對自由與民主造成沉重的負面影響。當年戒嚴的傷痛記憶,仍深深影響著許多老一輩民眾的集體記憶。

三、國際形象受損
作為亞洲民主典範,臺灣長期以自由與人權形象贏得國際支持。戒嚴作為反民主的象徵,若濫用,將被視為民主退步,損害臺灣的國際聲譽。

中華民國的憲政機制,要求國軍保持政治中立,忠於國家與人民,而非成為任何政治勢力的工具。任何企圖利用軍方以壓制內部政治對抗的行為,將嚴重損害國軍的榮譽與公信力,並威脅國家安全。同時,軍方政治化將與國軍「國家化」的方向背道而馳,危及民主與法治的穩定。

南韓國會迅速解除戒嚴令的行動,也突顯民主國家的制衡機制在關鍵時刻的作用。但這也提醒我們,任何試圖以戒嚴手段解決政治僵局的行為,不僅不可取,還會對國家造成多重層面的傷害。

戒嚴作為一種非常手段,應謹慎限制於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受到嚴重威脅時使用,而非成為日常政治對抗的工具。此次南韓戒嚴事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教訓:唯有透過合法、合理的方式處理內部政治分歧,才能鞏固民主根基,維持憲政秩序的穩定,並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