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國有地.不具文化價值 八仙洞內廟將拆

【陳君明 台東】

由於有文史團體認為,八仙洞八座廟裡,不管是去年拆除的靈巖寺,或即將拆除的潮音寺,都是日治時期就有的宗教活動,特有的巖仔信仰文化,在台東宗教發展上更有其特殊性,因此發起保存運動,並向台東縣政府提出「文化景觀登錄」的申請,然而受文化部委託,實際管理的台東縣文化處,在邀文資審議委員現勘後,卻認為潮音洞等洞內廟,均屬非法占用國有地,八仙洞又是國定遺址,不具有文化景觀價值,最後的決議,仍是向法院提起強制拆除。

潮音寺即將被拆除,民間文史團體緊急提出登錄文化景觀申請,而台東縣文化處也邀了2位文資委員現勘,但最終卻認為潮音寺等洞內廟,不具備文化景觀價值。

台東縣文化處副處長 劉俊毅:「要跟我們的生活必須是息息相關的,這個具有文物保存價值,還有它應該是一脈傳承下來,有歷史的源頭或者說依據
,可以去做考證的,剩餘的洞廟寺,都沒有這三方面的可能性,所以我們的委員也是當場就覺得,應該不具這個保存價值。」

然而文史團體卻認為,現存的潮音洞,是台東少有的巖仔信仰,更源自日本小乘佛教曹洞宗派,只是地處偏遠未受到外界注意,才會缺乏相關文史調查,如今台東縣政府僅憑2位,非文化景觀專業的文資委員,赴現場短暫觀察後就下判斷,認為處置過於草率。

八仙洞多元文化共存聯盟成員 林奎妙:「我覺得委員好像是帶著框架然後來
,(用)一般的正統(寺廟)宗教建築,應該有的空間配置來想像洞內廟,廟在山洞裡面去弘法甚至居住,本來空間的利用上面,可能就會有它不同於一般宗教信仰場所的地方。」

台東縣文化處副處長 劉俊毅:「委員去現場勘查的人數,並沒有強制的規定
但是我們也不太可能1個人就去決定,所以我們當天是請了2位委員,到現場去勘查,事實上勘查完以後,如果是有爭議的,有可能性的,我們就會進行後面的審議的程序,把各方面的資料再收齊。」

事實上,台東縣文化處會急欲拆除八仙洞洞內寺廟,主要是因為早在1968年,八仙洞被發掘地層埋,有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石器,2006年被指定為國定遺址,而考古界普遍認為,八仙洞仍埋有豐富的文化遺址,因此台東縣文化處多年積極處理,要將非法占用國有地的洞內寺廟拆除。

台東縣文化處長 鍾青柏:「當年早期就已經有寺廟進駐的洞,是還沒有做過文化層堆積的挖掘,所以如果這些洞經過清除以後,我們還是會有專案報請文化部做考古挖掘。」

對於先拆除後考古的說法,潮音寺的老住持卻認為,潮音洞早在日治時期就有人活動,也是當地第一個發掘到石器的遺址,當時寺廟與考古團隊 ,能共存於山洞內,如今為何無法宗教考古並存。

八仙洞潮音寺住持 賴先德:「以前人住在這的石頭、刀、石鏢,有這些東西,通知考古隊來挖,挖了2、3年,每個洞都去挖,這裡前前後後都挖了,都挖到沒了。」

八仙洞潮音寺代理人 黃吉村:「師父50幾年去報的時候,宋文薰宋教授他們來這邊考古,他們也是很和平相處,為什麼現在不行?」

對於文史團體或廟方,所提寺廟與遺址共存的訴求,台東縣文化處認為無法可據,法院也已判決廟方需拆屋還地。

台東縣文化處長 鍾青柏:「土地法沒有那麼完備的情況下,確實是有一些空間值得探討,但是在法制適地的完備之下,是否就因為這樣,就可以主張你的合法權利,這個是值得討論的。」

而文史團體則重申,台東縣政府既然有意,將八仙洞國定遺址,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就更應該重視八仙洞,近代歷史及文化價值的多樣性,讓鄰近村落居民,一同參與八仙洞遺址的規畫。

八仙洞多元文化共存聯盟成員 林奎妙:「好像獨尊國定遺址,我們比較擔心說 這一種處理的方式,是不是只是要把遺址變成觀光化,反而是,就是原住民的意見不見了,或是說像我們在講,這個洞內廟的歷史,應該被尊重跟看見,這個聲音好像也被淹沒了。」

中正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蘇全正:「世界遺產的概念,不可能是回復到最原始的狀態,如果回復到原始狀態,基本上就是空蕩蕩的一個東西而已
,所以基本上,你把人抽離掉了,把信仰抽離掉了,基本上文化資產本身就是非常空洞,非常生冷的。」

在民間團體急呼刀下留人之際,台東縣政府仍堅持依法行政,並訴請法院強制執行,8月15日法院到場履勘拆除後,八仙洞名為仙洞,卻也不再有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