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慈濟醫院首例造血幹細胞移植 公部門高度重視
印尼慈濟醫院,啟用至今近兩年,也即將迎來第一次,在印尼執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衛生部長再度來訪,了解醫院運作之外,對於患有血液腫瘤疾病的居民,不用耗費巨資跨海求診,給予高度的期待。
印尼慈濟醫院,啟用至今近兩年,也即將迎來第一次,在印尼執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衛生部長再度來訪,了解醫院運作之外,對於患有血液腫瘤疾病的居民,不用耗費巨資跨海求診,給予高度的期待。
生活中心/游舒婷報導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大約又有1600人會罹患鼻咽癌,台大醫師副院長婁培人就提醒,喜歡吃醃漬食物的人,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7倍,尤其
脂肪肝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日前於臉書上分享,一個他親眼所見「消除脂肪肝」的驚人案例。一位一年前還患有中度脂肪肝的60多歲婦人,一年後再回來做超音波,肝臟竟完全正常,脂肪肝消失了,不但如此,體重這一年也減下快10公斤,她是怎麼做到的?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0歲江姓民眾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凌晨睡覺驚覺胸部劇痛及左邊頸部撕裂痛感,且疼痛不斷往下延伸到腹部、腰部及大腿,家人發現後緊急送醫,到院時患者已經出現意識改變,急診醫師迅速地診斷出是胸主動脈剝離造成,經搶救後,順利穩定生命徵象,並轉往醫學中心接續治療。 健康生活型態 減少心血管疾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主動脈瘤破裂引發主動脈剝離的機會大,主要是因血液衝破血管內膜,流竄到血管外層與內膜中間形成一個假腔,造成全身血液供應問題,導致器官缺氧壞死,是致死率極高的疾病。 其中9成都是高血壓引起,因為高血壓的併發症在腦部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在心臟部位則易引發心肌梗塞,對主動脈而言,最大的危險就是導致主動脈剝離。 急性主動脈剝離 緊急積極治療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不處理,48小時內死亡率將高達50%,其死亡率以每小時約1%的速率增加,因此診斷及治療就如同和時間賽跑一般。 由於主動脈剝離都是突然的發生,不容易發現前兆,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戒菸
台灣常見的平民食材:地瓜,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也被列為超級食材之一,不同的地瓜也各自有突出的營養,台灣常見的平民食材:地瓜,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也被列為超級食材之一,不同的地瓜也各自有突出的營養,適合不同族群,隨吃法不同對健康的益處也有所不同。適合不同族群,隨吃法不同對健康的益處也有所不同。
維生素B群除了能夠幫助入眠以外,還有舒緩焦慮、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成為不少人定期補充的保健食品。一位女子近日分享,她平時吃完早餐後,都會補充B群和維他命D,讓她感到白天精神更好、晚上好入眠。不過有內行網友發現,女子服用B群時是一次吞下4顆,身體根本來不及吸收,根本是浪費。
每天來杯咖啡是不少民眾上班前、半夜加班的儀式感,有時太過匆忙,也有人會選擇喝三合一咖啡。不過營養師陳嫚羚分享,最近遇到一位年紀40多歲高階女性主管,每天半夜都喝一杯三合一咖啡,偶爾配點零食,結果一年時間胖了十公斤。
67歲的陳姓老翁,左肩膀一直有莫名發痠疼痛感,平日生活為了減輕觸發疼痛都盡量不提重物,但疼痛感還是會時不時的發作。他表示,試過按摩、推拿、針灸等多種方式也都沒有辦法解決,過往也已到醫院照過X光檢查,也沒有異常狀況發生。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揪出肺癌轉移 他也說,若要說可疑病灶大概就是早些年曾罹患過的左上肺結核,但在好幾年前也早已治癒。並說,前次查看左肩不適的X光攝影也有連同檢視肺部,檢查結果與治癒後的左上肺狀態相比無明顯差異,該病灶發生處因已發生纖維化,過往治癒後的影像紀錄及當次檢查影像結果皆呈現一片白茫茫的樣子。 由於疼痛伴隨已長達約兩年之久,也讓他為此悶悶不樂,家人建議他不妨安排健康檢查以便找出背後真正病因。健檢醫師因考量他曾有肺結核病史,建議他務必將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列入此次健檢清單內,透過檢查影像赫然發現在左上肺曾發生結核的位置中,已藏有一顆大小約8 公分的腫瘤,並已侵犯到右肩骨骼,後續經胸腔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確認為肺癌,並已發生轉移現象。 肺癌骨轉移機率高 莫名骨痛、頭痛才驚覺 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肺癌是國人死亡率的最高的癌症,與發現的太晚並且發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就是肝細胞聚積許多脂肪,若肝臟代謝的脂肪多過人體所能應付時,肝臟會漸漸累積脂肪。如果肝臟內的脂肪佔肝臟總重5%以上就稱為脂肪肝。若不改善,肝臟蓄積脂肪越來越多,就很容易發炎,最嚴重情況會導致肝癌,因此如何正確攝取食物以及避免脂肪肝發生,醫師指出多運動避免高油脂食物,隨時監測體重!
不少愛美的民眾,想減肥都會實行168斷食法,認為有助於改善肥胖和脂肪肝,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168斷食法不能進一步改善體重、體脂和代謝風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分享,最重要的還是每天的熱量攝取的控制,而非進食時間。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炸物配甜點讓人愛不釋手,但當心合併糖尿病會導致肝指數飆高。一位四旬男子有脂肪肝、糖尿病合併肝功能異常,肝指數最高飆到2百多,照超音波檢查看起來泛油光,「肝臟八成都被脂肪堆積!」即使服用護肝藥也無明顯成效。男子最後下定決心減重,每天夜跑瘦下20公斤,終於不用再吃血糖藥,重度脂肪肝也回歸正常。 國外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數值越高,罹患脂肪肝的機率也越高。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說明,脂肪肝常見的成因包括酗酒、糖尿病、血脂過高、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或代謝異常、減重過快、飲食不正常及服用類固醇等藥物所引起,會造成脂肪代謝異常,堆積成脂肪肝。 94%脂肪肝患者 有高血糖風險 脂肪肝與糖尿病互為因果關係,94%脂肪肝患者有高血糖風險,脂肪代謝異常會造成胰島抗性增加,胰島被迫加班久了就會變成糖尿病,糖尿病又會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加重脂肪肝,形成惡性循環。 皮膚變黃、容易疲倦 恐是肝硬化 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4.3%肝癌與脂肪性肝炎有關。醫師提醒,BMI大於25(過重)之民眾,若合併肝功能異常、慢性肝炎,就屬於肝硬化之高風險族群,一旦等到皮膚泛黃出現黃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這3年來,維生素D因為跟預防感染有關,因此變為1種很夯的營養素。1項由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的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發現,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過低,與過早死亡有關,並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學年鑑雜誌)。 維生素D缺乏影響健康 研究證實恐影響壽命 據《SciTechDaily》的報導,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的Josh Sutherland博士表示,維生素D是人體所需的必需營養素,可以確保骨骼和肌肉的健康,雖然維生素D 缺乏症在澳洲很少見,但只要是缺少了、不足了,就足以影響包括健康有問題的人,老年人,以及那些無法從陽光照射和飲食來源獲得足夠維生素D 的人。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仔細檢查了英國生物銀行的307,601個記錄,這些記錄在2006年3月至2010年7月期間招募了參與者,在這14年期間,一共有18,700人死亡,研究進一步並評估死亡的人得資料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過早死亡有顯著的關聯性。 民眾想補充維生素D? 可以這樣做 Josh Sutherland博士表示,研究對象的維生素D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據統計,國人平均約31分14秒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每年更有6,000多位患者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
B群含有不同維生素B的保健食品,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有助增加免疫力、促進能量轉換等功效,是許多上班族提升精神的好夥伴,成為不少人定期補充的保健食品。日前一名女網友分享,平時吃完早餐後,都會補充B群和維他命D,讓她感到白天精神更好、晚上好入眠,不過有專業的網友發現,女子服用B群時是一次吞下4顆,「身體根本來不及吸收,根本是浪費」。
很多人靠運動、飲食控管來甩肉,不過有胃腸肝膽科醫師分享,一名原本有中度脂肪肝的60多歲婦人,沒有運動也沒節食,只靠著少吃水果,就順利減掉快10公斤,就連脂肪肝也消失了。除了水果要適量攝取,另外耳鼻喉科
具有抗藥性及致命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已在美國蔓延開,超過半數的州出現病例,且近半數患者於感染90天內死亡。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將把此傳染疾病視為緊急公共衛生威脅,並認為這對全球健康可能構成嚴重威脅。疾管署則指出,台灣在2018到2022年期間檢出3例「耳念珠菌」感染個案,所幸無人死亡。 外耳道分離出來的病菌 命名為耳念珠菌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009年日本首次爆發耳念珠菌個案,當時係從病患外耳道分離出來病菌,因此,命名為耳念珠菌。近年來陸續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等國傳出病例。以美國為例,2016年到2022年之間,累積2377人耳念珠菌個案,擴及美國華府及30個州,研判病例增加,應與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耳念珠菌附著在護理衣服、手套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上,進而傳播開來。 具有高度傳染性 常見發燒、畏寒症狀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依附在皮膚及衣物上,具有高度傳染性,通常侵害免疫系統較弱的年長者,症狀為發燒、畏寒等,短時間內病情加重。在國內方面,羅一鈞指出,2018到2022年之間檢出3例「耳念珠菌」感染個案,1例
高雄路竹46歲的黃先生,日前和太太開拖板車送貨到台中大里,突然急遽胸痛前往大里仁愛醫院急診,發現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幸好心臟內科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抽吸血栓並使用光學相干電腦斷層設備優化血管支架置放,
含糖飲食對健康有害眾所皆知,甚至可能致癌,引起各種疾病!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日前透過臉書發文,提到攝取過多糖分對皮膚所造成的後果。
45歲張先生是科技業員工,近幾個月體力下降、精神不濟,工作易疲累且效率下降、常為小事動怒。對房事也變得性趣缺缺,且身材逐漸變胖。老婆陪他到醫院就診,診斷為「睪固酮低下症後群」,也就是俗稱「男性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