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場潛力驚人 象背未必好跨

旺報【記者吳泓勳╱專題報導】 印度被視為繼大陸之後,經濟成長空間最大的市場,全球企業都在加速搶進當中,實際上由於印度獨特宗教與文化觀念,「想成功跨上象背」也不是這麼輕鬆,包含印度正改革整合中的繁雜稅制、每年急速成長的土地價格、人力薪資、甚至人才管理等,都成為企業跨足印度市場面前的高牆。 但資誠稅務諮詢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蘇宥人認為,印度被說很像是過去的大陸,有人口眾多勞動力便宜等優勢,但隨著印度成長速度驚人,加上工業自動化趨勢,如果只單純把印度當成壓低成本前進的市場,恐怕難以長久。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8年亞太地區以印度、大陸和菲律賓的成長力道最為強勁,研判大陸2018經濟成長率為6.5%,印度則上看7.4%更超越大陸。尤其印度的內需市場潛力龐大,讓許多國家企業進駐扎根。 工會強勢 超乎想像 但細數經營難題,到印度已近10年的台商業者就舉自己的廠房為例,印度官方除對勞工法規保護力道非常嚴格外,伴隨印度經濟起飛讓每年薪資快速調升,加上印度勞工的習性,每年4月就得花上1、2個月時間跟勞方討論加薪。 該台商指出,根據印度勞工法,只要有200名正式員工就要組成工會,只是印度工會一旦組成,強勢態度絕非台灣本土企業所能想像。他以自己為例,現行印度規範每年最低調薪幅度13%,前年規畫每位每年加薪1500盧比,但卻發生員工串聯抗爭,要求調漲一口氣調漲5000盧比的事件,最後也只能不斷協調談判。 另外土地部分,台商也說,幸好當初有先買下一筆土地作為廠房自用,近年除了薪資快速提高,土地價格也是一樣。按照現在印度市場的承租制度跟行情,要先繳10個月訂金,之後每年租金漲5%。 企業規範要接地氣 此外,在印度從商或旅遊,常被詬病的就是各邦間稅制混亂與標示。例如印度各類營業場所的價格都是非含稅價,但最終付費時必須加上各類營業類型的稅率價格,常讓外地人感到困擾。 隨著印度總理莫迪去年7月提出商品與服務稅改(GST),希望改革並整合各邦稅制,雖然制度已經發布,但短期間要完美的鋪展到各邦甚至各城恐怕仍有難度。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稅務法律經理Laisha Rajendran也坦言,GST至今還算是較新的稅制,到了印度各邦,可能不同城市、不同人會出現不同解讀,在這過度期間確實會有點混亂。 此外,在當地經營管理上,蘇宥人提醒,華人跟印度人在部分觀念上還是有落差,管理層部分最好還是聘用當地經理人,才能當作一個橋梁,把企業規範接地氣的傳達給印度勞工。另在宗教習俗上也要給予尊重,例如印度教徒不吃牛、穆斯林不吃豬,每天要朝麥加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