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病毒株來勢洶洶 台灣準備好了嗎?

去年台灣是防疫優等生,如今確診者致死率卻超過4%。台灣防疫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遠見盤點五大漏洞,盼政府記取教訓,才有辦法對抗傳播力更強的印度變異株Delta。

當英國變種病毒株(Alpha)經由華航機師入侵台灣後,從5月18至6月24日的38天內,共奪走593條寶貴生命,平均從發病到死亡僅8.3天,3天內死亡占比更逼近二成,許多親人連最後一面都見不著,讓醫衛界大呼不可思議,「在台灣,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截至本刊截稿,台灣確診者致死率逾4%,高過全球平均致死率(2.16%),還超英(2.76%)趕美(1.79%)、贏過日本(1.83%)(表)。

台灣新冠疫情致死率。
台灣新冠疫情致死率。

台灣新冠疫情致死率。

正當台灣全力與英國病毒對抗的此刻,印度變種的Delta病毒株,卻以千軍萬馬之姿橫掃全球,打亂歐美的解封步調,讓興高采烈宣布解禁的英國,不得不緊急喊卡。

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斯瓦米娜坦(Soumya Swaminathan)向世界提出警告,Delta病毒株的傳染力,比英國變異株高出六成,是全球目前最主要的傳染源。令人震驚的是,專家才警告完,有十個國家竟出現比Delta更厲害的Delta+變異株確診案例。

公衛學者早已憂心忡忡,以台灣寬鬆的邊境檢疫措施,恐出現破洞。沒想到,6月25日就爆出Detla病毒入侵屏東,累計已有15人確診。來源是一對6月6日從秘魯入境的爺孫,沒有篩檢就直奔屏東居家隔離。

從4月26日爆發華航機師確診、桃園諾富特飯店群聚感染事件,將英國病毒株帶入一日生活圈「北北基桃」,導致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現在,依舊是因為入境不篩檢,讓大魔王「Detla」入侵台灣。民眾目睹接二連三的防疫弊端,都想問政府:真的做好對抗Detla的萬全準備了嗎?

為何民眾至今仍有深深的疑慮?台灣從防疫模範生變成高致死率國家,事出有因。

台灣首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直言,指揮中心第一階段的「精準防疫、決戰境外」太成功了,導致過於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而不認為需要預先整備。但防疫絕不能抱僥倖心理,「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在「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惟下,白白浪費一年準備時間,等到出現「華航機師」的破口時,自然漏洞百出。

通報大塞車,很多確診病患被「藏」起來了

首先,「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大塞車,導致確診者在家猝死:今年4月間,很多醫療院所頻頻抱怨,通報系統複雜難用,建議了也不見改善。

根據衛生單位人員指出,每一筆都要花10分鐘填寫32個欄位,有一個步驟錯了就要重登,總計要上登兩次,才算完成。當5月15日確診案例暴增至185例時,就開始堵住了,加上登錄人員忙於疫情,很多「漏網之魚」事後才被發現補登,延遲通報長達6、7天,造成部分確診者無人聞問、在家身亡。

印度疫情嚴峻,沒想到又出現比印度變種病毒更厲害的Delta+變異株。達志影像
印度疫情嚴峻,沒想到又出現比印度變種病毒更厲害的Delta+變異株。達志影像

印度疫情嚴峻,沒想到又出現比印度變種病毒更厲害的Delta+變異株。達志影像

一位防疫人員回憶說,5月15至6月7日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夢魘,每天接市民抱怨電話接到心塞:「我打1922都沒人接?衛生局都不來關心我?我到底要去哪裡隔離?」她回說「真抱歉,我們沒有你的資料,也不知道你生病了。」

直到5月22日,指揮中心首次說出,新增本土案例321例,「校正回歸」400例時。衛生人員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確診病患被通報系統「藏」起來了,難怪衛生局完全沒有這些名單,「結果被罵到臭頭的,是地方防疫人員。」

6月18日,有一名女確診者在網上分享自身經驗,並質疑中央公布的確診人數。她在5月15日到醫院篩檢,醫師說若驗出陽性,三天後會通知。但遲遲未收到通知的她放心不下,打電話跟醫院、1922和衛生局求證,三個單位竟然都找不到資料,還對她說「沒接到通知就是陰性(正常)」。

豈料到了6月1日,萬華分局的警察聯絡上家人說「她確診了」。她一度以為是詐騙,趕緊打電話查證,才知道「自己真的確診了」。原來醫院上登資料時,填錯電話、地址,衛生局找不到人,只好請警察協尋。

這位女網友擔心地詢問衛生局,「我需要隔離嗎?」對方回說:「妳聽起來不像重症,也超過14天了,不會列案也不要去二篩,如果周圍親友有症狀,再來驗就好了,」她聽完後感到很荒謬。

由於沒有列案編號與隨機ID驗證碼,她根本領不到補助。不幸中的大幸是,她嚴格做好健康自主管理,親友們篩檢都是陰性,才鬆了一口氣。

送醫無處可去,確診者淪為人球?

再來,是後送系統紊亂,未能分級分流,導致輕症變重症:當台北市於5月14日,在萬華設快篩站後,確診病例很快突破200,並一路飆升至5月26日的635例,再大的醫療量能都無法負荷,導致救護車上的病患像「人球」般,在雙北繞來繞去,轉送不出去。

6月20日,當北農爆出累計54人確診時,再度讓混亂的後送系統成為焦點。一位5月27日被確診的菜販回憶說,沒有衛生單位告訴他們該如何因應,同住在市場賣菜的媽媽也被感染確診。

當時正值高峰期,醫院已無床位,院方讓菜販媽媽居家隔離,未料病情加劇,緊急向1922專線、衛生局求助無效,最後找上衛生所,6月1日才入住醫院,但因居家4天的治療空窗期,輕症轉為重症,目前還在插管搶救中。

張鴻仁指出,台灣的大型醫院一直都是滿床狀態,平常不可能空著病床等確診病患,指揮中心一聲令下,要醫院降載、成立專責病房,非一時半刻可完成,尤其新北市醫療資源匱乏,人均病床數是全國倒數第三(第一是金門、第二是屏東),台北市每萬人口的病床數是58.15床,新北市僅20.56床。

抗煞專家、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回憶說,當他於5月17日左右,獲知台大收了100多名確診患者,其中不乏輕症者;連林口長庚醫院收治的確診病患,也有3/4屬於輕症,「我發現這樣下去會出事,醫學中心是重症責任醫院,卻用來收輕症患者,會影響確診重症患者,以及一般緊急病患的救治機會,」蘇益仁說。

5月20日左右,確診者才陸續分級分流處理。往後當快篩陽性者,屬於第一級無症狀或輕症的確診者,就送到加強型防疫旅館,如出現症狀,就轉到專責醫院,一旦病情惡化則轉往台大、榮總、馬偕等醫學中心救治。

有醫護人員感嘆,「還好天佑台灣,儘管新北病床不多,但台北資源相對充沛,如果數千個確診案例發生在偏鄉縣市,慘狀恐無法預料。」

在家隔離反應不及,釀憾事

第三個漏洞是,台灣並無大型檢疫中心,輕症患者無處可去:當4月26日,新加坡新增931例確診者時,緊急在樟宜展覽中心和其他臨時設施打造床位,以應付大批湧入的病患。樟宜展覽中心可容納超過4000名輕症患者,有醫護人員進駐,還啟用機器人送餐、機器狗送藥,以減少人與人的接觸。

當時,新北市政府建議仿照國外模式,指揮中心不同意。地方首長無權分送自己的病人,只能接受中央指派,才會出現新北輕症患者,被送往新竹、台中、彰化等地。雙北見情勢不對,趕緊徵調旅館改裝成「加強型防疫旅館」應急。

至今,確診的北農菜販回想過去,仍不禁打哆嗦。當時因輕症被安置在檢疫所的人,無人聞問,連家屬想送退燒藥都被拒絕,就像被丟棄的「疫情孤兒」。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說,如果中央同意地方興建大型「類方艙醫院」,高效率的國軍很快就能完成,也有很多生技業者願意捐贈滅菌醫材、防護設備,「很遺憾中央不認同,導致很多輕症者無醫院可送,被迫在家隔離,由於英國病毒株很頑強,漸進式的無聲缺氧,讓病人反應不及,才會陸續爆發在家猝死的憾事。」

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也認同,一下子出現大量確診者,確實可以思考興建大型檢疫中心、甚至集中式的加護病房,才能緩解醫療院所的壓力。畢竟,醫院改裝成專責病房需要時間、量能無法馬上開出來,甚至會排擠到原本該手術或治療病人的權益。

一位防疫人員紅著眼眶說,被延遲通報多日,或是第一時間無法得到醫治而死亡的確診者,國家是否應該給予賠償?

全國篩檢量足夠,錯在指揮中心事先缺乏規劃整合

第四個防疫漏洞是,篩檢量能匱乏又良莠不齊,影響防疫效果:早在去年4月,就有專家諮詢小組的成員建議,要評估快篩跟PCR(核酸檢測)試劑,當時國內外有20幾家業者申請,中央卻遲遲沒有動作。直到5月疫情爆發時,才發現沒有篩劑可用。

陳宜民坦言,指揮中心以精準防疫為由,一直扺制普篩及快篩,甚至用各種行政手段威脅地方政府,包括彰化縣衛生局的超前部署。導致疫情發生時,各縣市亟需快篩劑,僅能各憑本事。

他氣憤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些快篩劑準確度僅50%,朝陽科大39位、壹電視11位快篩陽,最後PCR都是陰性,這種快篩的意義何在?乾脆去丟銅板比較快,好壞機率各一半。」

也有醫衛專家質疑,疫情爆發了,衛福部還採進口與國產雙軌制,有醫院被要求試用國產快篩劑,準確度不太理想,雖然修改後,準確度提高了,「但防疫如作戰,既然國外有好的快篩劑,第一時間為何不緊急核准進口?讓地方疲於奔命,讓防疫效果大打折扣。」

連PCR的量能也不足,延遲確診者被找到的時間。其實,全國的篩檢量並不是問題,指揮中心事先不規劃,也未盡整合責任。很多醫衛學者只能透過群組提供訊息,協助各縣市尋找資源。

第五個漏洞是,新冠藥物不足,且申請流程冗長,延誤搶救重症者的時機:當疫情爆發時,有醫師私下抱怨,申請流程很長,家屬心急如焚。原先新冠藥物由中央管制,申請瑞德西韋,必須上報到各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的指揮官,批示後才能用。直至醫院反應後,5月底才開放可向各區防疫醫師申請、當天拿藥。

雖然指揮中心緊急與藥廠簽開口合約,進口瑞德西韋2萬1000劑、採購4000人份的複合單株抗體藥物(前美國總統川普使用的藥物),但每個確診者都有一定療程,有醫生擔心,「這樣的採購量足夠嗎?」

張鴻仁認為,站在公衛防疫角度,你不知道敵人何時會來,凡事都要先規劃,即便藥物放到失效,也要備著。但台灣人的思路就是「防疫做這麼好,不需要花大錢買藥物、也不需要大量準備疫苗」。平時不準備彈藥,等到大軍壓境時,醫師就沒有子彈可以上戰場。

其實,醫療院所都有儲備藥品,如狂犬病、特殊解毒劑等。就像滅火器一樣,過期就銷毀,再加以更新。尤其是被當成戰備物資的新冠用藥,沒有浪不浪費的問題。

過去,「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惟,不出事則已,一有事就如骨牌效應般倒下,從通報系統、篩檢量能、檢疫中心、病床數到新冠藥物,均經不起檢驗。

主動偵測系統非常重要,第一線防疫人員是不可缺少的「哨兵」角色。蘇義傑攝
主動偵測系統非常重要,第一線防疫人員是不可缺少的「哨兵」角色。蘇義傑攝

主動偵測系統非常重要,第一線防疫人員是不可缺少的「哨兵」角色。蘇義傑攝

陳宜民說,一步錯,步步錯。指揮中心堅持有症狀才篩檢的「精準防疫」政策,扭曲了流行傳染病的樣貌,掩蓋住冰山下的問題。這種20世紀的防疫觀念,用來對付21世紀狡猾的變種病毒時,馬上嘗到苦果,防疫系統隨即崩潰。

過去的防疫好成績,讓指揮中心自滿而不預先整備,導致全民付出龐大代價。一個月後的今天,五大防疫漏洞雖陸續被補上,卻又爆發印度變異株入侵屏東事件,讓公衛學者直呼「不可思議」,顯見弊端依舊存在。

「現在已經不是在沙盤推演了,而是全國都實彈射擊過一次了,」張鴻仁強調,「尤其面對來勢洶洶的Delta變異病毒,台灣一定要記取慘痛教訓,嚴陣以待」。

「SARS」寶貴經驗失傳,台灣防疫「哨兵」不見了?
對於曾參與2003年SARS防疫作戰的官員及學者來說,他們無法理解,明明有一套教戰手冊,為何指揮中心不借助過去的寶貴經驗? 衛福部疾管署發行過第三版的「因應流感大流行執行策略計畫」(2013年12月更新)。這是奠基於SARS、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防治經驗所編定的手冊,適用於所有流行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
台灣首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說,防疫有兩套系統,一是被動偵測系統,包括邊境管理、匡列篩檢,台灣確實做到被動偵測,所以去年第一波防疫成績相對很好,「卻疏忽最重要的基本功:主動偵測系統。」
跟病毒作戰,最重要的是,盡早知道它在哪裡?台灣從1990年開始執行「定點醫師監視通報系統」,跟全國704家診所及醫院,800位內科、兒科、家醫科及耳鼻喉科醫師合作防疫,有效遏止流行病的擴散及蔓延,2009年改由「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RODS)」「全民健保研究資料庫」所取代。
第一線的醫師被稱為防疫的「哨兵」,他們到底有多重要?假設不是新光醫院急診室許姓總醫師於5月9日,問診一位來自蘆洲的發燒病患,許醫師察覺有異,及時於院外進行篩檢,抓到這一波的重要感染源「前獅子會長」,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僅靠極少數哨兵是不夠的,「過去一年多來,主動監測系統失靈了,社區裡沒有祕密警察,根本不知道壞人在哪裡?過於複雜的通報系統,無法落實基本功,就出大事了,」張鴻仁說。
另外,中央大權一把抓,無法與地方齊心抗疫,也是一大敗筆。
一位地方防疫官員說,中央地方理應一條心抗疫,但地方為找到無症狀感染源而「廣篩」時,卻被執政黨議員罵,事後指揮中心不僅要進行社區廣篩,還推出企業、居家快篩;連PCR儀器不夠時,都得靠地方解決,協調醫院緊急進口,「不是說同島一命嗎?中央沒有完整配套,執政黨的市議員也只會扯地方後腿,令人心寒。」
張鴻仁坦言,從SARS到H1N1新型流感爆發,台灣早有因應流行傳染病的一套防疫機制,去年「決戰境外」,由中央統籌沒有問題,但當地方出現大量確診者,變成「決戰社區」時,中央必須下放權限,並支援第一線作戰的地方,否則防疫永遠趕不上病毒的傳播速度。(彭杏珠)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