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即轉機 新冠疫情掀疫苗研發革命

編譯王能斌/綜合外電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造成全球逾1.14億人染疫、255萬人死亡,成為本世紀最嚴重傳染病,更對國際經貿、人類社會形成嚴峻考驗;但《華爾街日報》日前刊出專文,強調疫情同時促成了疫苗研發大步革新,未來面對現存各類傳染病與新種疾病時,將可望建構更強大保護網。

專文作者醫藥專業記者羅夫特斯表示,以往為對抗麻疹或小兒麻痹等傳染病,科學家必須先定義出造成疾病的特定病毒,再設法將其弱化至不會造成疾病、同時可讓人體免疫系統識別,並形成抗體的程度,利用病毒載體(virus-vector)方式,製成可供施打的疫苗,由於過程繁複,往往必須耗費數十年,才會有產品問世。

大幅縮短研發時程 為停滯領域注活水

而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對疫苗研發形成極大時間壓力,反而為原本發展呈現停滯的領域注入活水。國際各大藥廠積極採用最新概念與技術,包括輝瑞與德國BNT、嬌生、阿斯特捷利康,以及俄國「史普尼克V」(Sputnik V)等疫苗,都在疫情爆發後「1年內」完成研發,無疑是重大突破。

其中,以輝瑞與德國BNT疫苗為代表的「傳訊核糖核酸」(mRNA)疫苗,研究人員利用類似電腦科技中的程式編寫方式,以人體免疫系統可判讀方式,將產生新冠病毒抗體的指示送入人體,形成抵抗能力;阿斯特捷利康與嬌生疫苗,則屬於傳統的病毒載體類型,但利用經過編輯、相對無害的「腺病毒」(adenovirus),讓新冠病毒基因進入人體細胞,藉由製造棘狀蛋白引發抗體,達成免疫效果。

專文指出,前述疫苗的產生,皆是奠基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及伊波拉(Ebola)等疫苗研發的挫折與成果,但在新冠肺炎「推波助瀾」下,大幅縮短研發時程,使人類未來面對新種類傳染病時,可望更快找出解方。

新冠肺炎造成重大危機,但也使全球疫苗研發獲得推進動力。圖為嬌生公司比利時實驗室研發人員開發疫苗。(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在參院聽證會中手持病毒模型,解說新冠肺炎與疫苗發展。 (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