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實驗學校 與部落同在

永豐國小與當地吉拉米代部落及志工,在校內搭建阿美族傳統家屋。(羅亦晽攝)
永豐國小與當地吉拉米代部落及志工,在校內搭建阿美族傳統家屋。(羅亦晽攝)

狩獵、編織、利用泥土在校內搭建集會所與廁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課程傳統多樣,讓學生成為一位真正的族人!

實驗教育三法2014年通過後,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積極協助原住民族地區學校小學轉型,作為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實驗學校,發展民族課程並讓學童在自然場域學習部落傳統文化,盼藉此提醒孩子不要忘記身分及家鄉。

外聘師資 耆老是活字典

教育部統計,109學年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總數為13.8萬人,花蓮原住民學生人數約1.7萬人,位居全國第二,主要為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及賽德克族等6族,萬榮國小2018年成立全台第1所太魯閣族實驗小學後,也是花蓮第1所原住民實驗小學,之後豐濱國小、鶴岡及永豐國小也相繼轉型為阿美族實驗學校。

歲時祭儀 學習生態智慧

位在萬榮鄉的萬榮國小,將民族教育課程以「彩虹之子」GAYA精神為核心,學習祖先傳承的生態智慧、狩獵知識技能、部落地景歷史、藝術樂舞、傳說文學、精神文化,除校內師資,還聘10餘位部落耆老擔任外聘師資,教授歲時祭儀、狩獵文化、編織、山林教育等,讓學生藉由課程「成為一位真正的太魯閣族人」。

座落在台11線貓公部落的豐濱國小,因校址位在阿美族起源神話聖山「Cilangasan」山腳下,因此延伸出「千年神話」、「百藝貓公」、「Cilangasan聖山」及「ilisin豐年祭」4大主題,構成實驗學校民族教育的2大課程,形成有系統且可落實的教學架構。

崇德國小近年在各界經費挹注下,利用每周三下午教師進修時間,聘請4位崇德部落的太魯閣族人擔任社團老師,依專長開設原住民族射箭班、舞蹈隊、烹飪班,以及較少見的編織班,除陪伴學生,更能讓他們在過程中,習得一技之長。

原汁原味 連結傳統文化

除課程、師資到位,學校硬體也很重要,瑞穗鄉鶴岡國小與富里鄉永豐國小在新校園運動計畫支持下,將阿美族傳統家屋建在校園內,邀請部落耆老進入校園,教導師生學會阿美族文化,代代相傳。

其中永豐國小與更與當地吉拉米代部落及志工們,利用泥土在校內搭建阿美族集會所與廁所,透過2年的田野調查,蒐集部落傳統文化、歲時祭儀及山川地景等資料,研擬出8大主題、16門課程,建立起最「原」汁「原」味學習場域,讓孩子和部落的土地及傳統連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