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旅遊染瘧疾 行前預防別輕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6日電)疾管署今天公布,一名男性到西非旅行,行前沒有吃抗瘧疾藥,回國後在血液中發現瘧原蟲且一度病危,經治療後好轉。疾管署提醒,瘧疾有高致死率,不可掉以輕心。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週報時表示,國內新增一例境外移入瘧疾確定病例,是居住南部的30餘歲男性。他8月下旬至9月中旬獨自前往西非布吉納法索旅遊,出國前曾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接種黃熱病疫苗,但未服用抗瘧疾藥物。

這名男性返國後在9月下旬陸續出現高燒、畏寒、頭暈、嘔吐等症狀,分別到診所與醫院就醫,因血液中發現瘧原蟲而收治住院,且入院後一度重症,所幸經治療後病情好轉,但仍住院治療中。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其中間日瘧及卵型瘧2種原蟲,可能潛藏在肝臟內達數月至數年之久。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

瘧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如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接受適當治療,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統計,今年截至9月24日,國內共計6例瘧疾確定病例,低於近5年同期,皆為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國家為奈及利亞2例,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印尼及赤道幾內亞各1例。

羅一鈞說,民眾計畫前往瘧疾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行前也應服用瘧疾預防藥物。不過,民眾可能有迷思,認為「不會被蚊子咬」、「在當地都沒不舒服」、「抗瘧藥可以到當地買」等。

羅一鈞解釋,在流行區,只要沒在帳棚內或穿短褲就可能被蚊子叮咬,且瘧疾的潛伏期很長,在當地沒事,可能回台就發病。想在國外買抗瘧藥物,也很可能買到假藥,加上必須提前服用才有預防效果,建議還是行前就要做好準備。

服用抗瘧藥物會有副作用,羅一鈞說,很多到瘧疾流行區的人可能抱著想冒險、從事探險活動的心情,一聽到會有副作用就不想吃,怕影響行程,「但這是利弊的取捨,得到瘧疾對身體的危害很大,不要掉以輕心。」

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也說,台灣現在雖是瘧疾根除區,但有可傳播瘧疾的矮小瘧蚊,仍有機會發生本土疫情,民眾須注意防範。10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