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種助保育 台南水雉族群成長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3日電)位於台南市官田區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調查今年水雉繁殖情況,發現有80%以上的成鳥及95%的雛鳥是在菱角田被記錄到。實施友善耕種可恢復農田濕地生態功能,需要消費者支持。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今天受訪時表示,從民國103年開始,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南市政府合作推展友善耕種,恢復農田濕地的生態服務,水雉數量明顯穩定成長,已連續3年繁殖期,水雉族群數超過500隻。

李文珍指出,在今年7月的調查中,台南地區水雉參與繁殖成鳥族群數為857隻,相較於去年成長了近20%。有80%以上的水雉成鳥是在菱角田被記錄到,在園區之外發現的水雉蛋,也都出現在菱角田;雛鳥也有95%出現在菱角田。顯示水雉在水雉園區外所利用及繁殖的棲地類型,仍以菱角田為主。

李文珍表示,在稻田記錄到的水雉成鳥數量次高,也顯示在菱角田旁的稻田,為水雉提供了部分食物來源。

李文珍說,菱角文化是台南官田區一帶特有的文化地景;而需要生活在浮葉性水生植物棲地的水雉,也在這裡安身立命。水雉只要有適當的棲地,繁殖成功率並不低。這也顯示了棲地保存及農作方式對水雉族群存續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農民友善耕種,以恢復農田濕地生態功能。

李文珍表示,消費者多多購買友善耕種的菱角、稻米,可鼓勵更多農友願意繼續友善土地的耕種模式;不只可讓水雉與其他生物有安全的棲息地,也帶給人類健康的農產品與良好的生活品質。10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