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農業與生態國際研討 開啟農業與生態協作與對話

▲林務局頒贈感謝狀給國內外講師。(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8.18)
▲林務局頒贈感謝狀給國內外講師。(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8.18)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主辦,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及國立東華大學協辦的「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從17日至19日三天,假台灣大學霖澤館國際會議廳登場,首日近300名產官學人士參與。18日第二天研討會從「有機、友善生產」、「行銷價值鏈」、「農林是一家」三個主軸,繼續進行農業服務生態系統的探討。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於「談國土綠網的生態友善農業願景」專題中表示,過去社會將農業與生態分為兩個不同的體系看待;而東亞地區的農田生態系有其特殊性,不惟作物多元,加上擁有許多特色物種,具備促進農業生態服務系統功能的發展條件。林華慶進一步指出,2018年啟動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政策,代表了政府跨部會與民間夥伴協力推動生態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努力目標。


▲「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會場,近300名產官學人士參與。(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8.18)

林華慶說明,台灣海岸及淺山地區多為私有農地、林地構成的農田生態系,難以劃設為保護區;加上農田生態系因為不當的農業行為造成農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問題,積極朝向符合里山倡議精神的社區型發展之生態農業是主要的任務。林華慶局長也介紹了貢寮水梯田、台南官田水稻田等案例,以及綠色保育標章的建置推動,說明農友與民間夥伴為守護台灣農田生機的努力。


▲維也納大學博士後研究Dr. Bea Maas主題演講熱帶混農林業的生態系統服務。(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8.18)

華盛頓Millennium Institute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同時是瑞士基金會Biovision聯合創始人兼總裁Dr. HansR. Herren則以「朝向永續發展的農業生產與糧食體系」為題,說明農業生態學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認同與重視,在更重視環境、社會、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經濟的發展才得以實現。Dr. Hans R. Herren同時指出,不論傳統農業或是大規模的有機農業,都指出朝向多元及健康方式發展的生態農業是共同的發展趨勢。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專題演講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農業。(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8.18)

Dr. Hans R. Herren呼籲,我們應考量保有未來世代的健康環境,應建立整合性的思維模式,破除各自為政的做法,為永續發展共同商議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要務。維也納大學博士後研究Dr. Bea Maas以「熱帶農林業的生態系統服務」為題,介紹野生生物對農業系統中的害蟲與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內容,特別說明了導入鳥類與蝙蝠於農作中,可有效抑制有害生物,並能提供具經濟效益的農業生產。

Dr. Bea Maas鼓勵大家能夠積極投入農業生態研究,加強跨學科與傳播的合作,縮小知識與農業管理的認知差距,提高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相關生態系統的具體作為。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以「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農業」為題,指出農業可從生物多樣性的高度使用者轉為生物多樣性的支持者,李玲玲說明了永續農業五原則,包含: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採取保育、維護、強化自然資源的行動、保護並改善農村生計和社會福祉,強化人、社區和生態系韌性、負責任和有效的治理機制等,期許農業生物多樣性積極逆轉目前不可持續的糧農系統。

研討會有多名友善農業的實踐者,從生態防禦營造及特定棲地營造等面向,提供台灣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參考典範。案例包含:友善生態農業—印度大田鱉、花蓮南安有機稻田生態系統對害蟲密度之調控作用、營造生態平衡的農田環境、一新社區台灣白魚避難池之棲地營造及管理、南豐生態池棲地營造及蜻蛉多樣性保育、菊池氏細鯽在花蓮南安有機水田的發現與族群研究、從友善農業的實踐談台北赤蛙的保育工作、與石虎有約—和農民一起守護石虎棲地等。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首日的研討會開啟了農業與生態系統的對話,並分享台灣永續農業的實踐案例;一方面顯示台灣民間NGO夥伴們協力合作的動能,一方面也標示出台灣獨特的生態面貌及物種多樣性,可作為農業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的基礎,為國際永續發展做出獨特貢獻的前景與希望。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引爆點」首映會 劇組:台中拍片讚啦!
台中市花博卡首波特約店優惠 即日起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