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片走紅 陸社會進步標竿

旺報【記者李怡芸╱香港報導】 大陸今年上半最熱門的小說非《人民的名義》莫屬,原著作者、編劇周梅森21日在香港書展與讀者面對面交流時坦言,過去誤解時下年輕人,事實證明不是只有「小鮮肉」或穿越才會吸引年輕人目光,身為作者,周梅森表示應有一定的擔當,「有些議題看似不能碰,但你也避不了。」 《人民的名義》先有小說後有電視劇,周梅森一度為銷量擔心:「首刷12萬,賣了3個月只賣了7萬冊。」不料電視劇播出的隔天,小說即被搶購一空。「有些地方甚至要你憑身分證才能買!」至今締造的156萬冊銷售佳績,可說創下文藝小說短期內銷售的新高紀錄。 優秀作品仍來源文字 儘管是因為影視劇帶動了原著小說的熱銷,但周梅森強調:「電視劇的魅力仍來自於文學,沒有自己長達8年對中國當代社會、政治、生活形態的思索,就沒有今天的熱播劇。」 周梅森小學三年級時逢文革,家境貧寒的他受正式教育的機會有限,文學啟蒙於偶然間讀到的《巴爾札克傳》,一如巴爾札克的小說揭露了社會的許多不公與黑暗,周梅森的創作一開始就關注社會現象,在他看來作家應該是思想家,「可惜我們的文學已離時代、社會、生活愈來愈遠,思想的含量在當代文學作品中愈來愈少。」 「政府反腐這麼多年,腐敗力度這麼大,下馬官員這麼多,相關的影視劇一個都沒有。」當最高人民檢察院找上周梅森,他正好將手上醞釀已久的小說完成,然而當劇組已就定位時,《人》劇卻面臨資金未到位的窘況,「過程中談了上百家,沒有一家上市公司或國企投資。」 說起過去合作過的江蘇衛視或中央電視台此次都未挹注資金,周梅森回想起來反而感謝地說:「若是當時介入,可能創作前就先自我審核、層層閹割,就拍不出良心作品了。」 獲年輕人關注感欣慰 《人》劇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周梅森認為演員功不可沒。「我們的演員不是小鮮肉,背後的功課做得太足了,張豐毅演的省委書記比真的省委書記還像。」電視劇熱播受到年輕人關注尤其令周梅森欣慰,他表示:「我們誤會年輕人就只看穿越劇,不關心現實。」包括周梅森兒子的學校考試還將此劇入題,他藉機嘲弄兒子:「不看老爸作品,考試麻煩了吧!」 周梅森認為,是社會的開放、進步,誕生了《人民的名義》,過去他寫反腐小說,最麻煩的是官員「對號入座」,告他影射,「一個社會若不寬容,對每件事都主動對號入座,就不可能出現好的文學作品。」周梅森表示:「毫不謙虛地講,未來電視劇要超越《人民的名義》應該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