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封城的馬來西亞,能給「微解封」的台灣什麼啟示?

Shoppers shop next to a closed store, amid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May 28, 2020. REUTERS/ Lim Huey Teng
圖片來源:Reuters

作者/獨立評論

文/劉苑杉

英國《經濟學人》近期發佈全球新冠肺炎復甦指數,台灣在全球50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倒數第二,馬來西亞則墊底。兩地看似同病相憐,但台灣遲至一年才爆發大規模疫情,馬來西亞則反覆在封城措施(類似台灣的第四級警戒)下生活一年半,仍無法回歸「正常」生活。作為抗疫最糟的國家之一,或許有些經驗可以提供台灣反思。

▎人民自救的「白旗運動」與抗議政府的「黑旗運動」

疫情下,馬來西亞的自殺人數悄悄上升。光是2021年第一季,已經有335起輕生案件,超過去年和前年的一半。近期有名確診男性在天橋上吊輕生,許多駕駛目睹後受到驚嚇,照片也在網上流傳,震驚全國。

民間自主發起「白旗運動」,呼籲需要幫助的人高掛白旗,「面對困難丶沒有食物的人,在你的家門豎起白旗吧,讓周遭的人盡可能幫助你」。許多勉勵標籤開始出現,「大家照顧大家」(#KitaJagaKita)和「人民照顧人民」(#RakyatJagaRakyat)不斷流傳。當家家戶戶的白旗隨風飄揚,很多人才意識到,身旁深陷困境的人比想像中更多。一些善心人士捐出物資與金錢,食物銀行也紛紛成立。

這些自救行動固然可敬,但暖心舉動背後必然有個失責的人。同時間「黑旗運動」也獲得熱烈響應,抗議政府無法帶領人民擺脫疫情,藉此表達心中不滿。

▎疫情下的水深火熱:選擇「經濟」還是「生命」?

馬來西亞去年面對第一波疫情,曾大規模鎖國,幾乎各行各業都全面停擺。民眾必須在家防疫,那時社交網站流傳許多帖文:「這次疫情才知道儲蓄的重要性了吧?」「未來不會再有14天可以光明正大耍廢了,大家要好好珍惜!」許多積極、搞笑的帖文鼓勵民眾堅持下去。那時大家還不知道,即便口袋再深,疫情肆虐一年,誰都很難走出來。

經歷第一次大規模封城,馬來西亞每日損失24億令吉(約162億台幣),企業經不起衝擊,紛紛倒閉。防疫政策在國內政治動蕩下,一次次成為政治籌碼;民眾不甚自律,常將口罩掛在下巴,甚至隨意和朋友聚餐。疫情終於在某次州內選舉後爆發,儘管政府先後實施不同程度的封城政策,但仍挽救不了直線飆升疫情,如今人民必須面對血淋淋的選擇題:要「經濟」還是「生命」?

馬來西亞人口近3200萬——僅僅比台灣多一些,每天新增病例數卻徘徊在5000~9000例。我們已經封城1個多月,目前解封之日仍遙遙無期,網路上不斷有人自嘲「全馬人民Lock了一個寂寞」,除非符合政府擬定的指標,如單日確診病例少於4000例,才會考慮解封。

翻開新聞一看,已經失業近半年或一年的人不在少數,各大商店隨著政府朝夕令改的政策開開關關,身邊朋友也因為疫情受到不少衝擊。儘管政府有各種紓困方案,但仍然杯水車薪。媽媽在這期間,收到不少慈善團體的訊息,希望捐贈物資或金錢,更甚者每隔一段時間打電話來求救,態度近乎討債——世道太差,大家真的撐不下去了。

▎人民不能只仰賴政策,決定自律與否

台灣自5月18日進入第三級警戒,已經快2個月。每日疫情直播,記者不斷詢問何時有望解封,許多旅遊景點也人山人海,仿佛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我想民眾也按捺不住了吧?還記得剛開始宣佈三級警戒時,激勵人心的標語不斷在網上流傳嗎?「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週內解除三級。」

最近指揮中心宣佈延長三級警戒至7月26日,部分行業也選擇鬆綁。如今一些團體盼望降至第二級後,由線上活動轉為實體活動,一些朋友也希望在解封後聚餐。大家仍沒有破解實體迷思,在還未大規模實打疫苗前,減少接觸才是關鍵,一旦放鬆警惕,病毒必定會死灰復燃。

如今大家更需拿出耐心與自律,打好這場持久戰。之前我在台灣看見老闆坐在空蕩蕩餐廳,等待稀疏客人上門外帶時,宛如電影般的畫面,瞬間讓我無縫接軌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多次封城所造成的慘痛經驗,值得成為台灣的負面教材。人民並不能只仰賴政策,而決定要不要自律。

心有餘力者可以定期定額捐錢給慈善團體,並隨時關懷朋友的狀況,陪伴彼此度過艱難時刻。有困難者也一定要拉下面子勇於求救,在疫情中能活下來,才是最終的勝利者。防疫人人有責,這句在國外說到陳腔濫調的口號,多月前開始適用於台灣。隨著台灣疫情逐漸降溫,希望有天能再次看見大家拿出這份自信:「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

(作者曾為馬來西亞籍留台生)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離婚、家暴與性侵:疫情期間印尼社會的性別不平等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