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接連取消 美國人受得了社交疏遠?

新冠肺炎持續擴散,幾乎每小時都會冒出「活動取消」的消息;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建議人與人最好保持6呎遠「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面對「取消文化」和「社交疏遠」交錯運作,除了勢必造成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如何維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確保社會心理健康,也不容小覷。

公共活動的大規模取消現象,現代史上前所未見,唯一可堪比擬的時期,是1918年造成全球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大流感;當時美國人口1億人,死亡人數達67萬5000人。

紐約州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南希•托姆斯(Nancy Tomes)表示,「1918年是美國史上首度察覺必須從全國層級進行管理。」1918年,全美各地對西班牙大流感反應各不相同。當時費城官員堅持舉行「自由貸款」(Liberty Loan)大遊行;三天後,費城31家醫院爆滿,至周末已有2600人死亡。

托姆斯在她的論文「毀滅者與老師: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期間之群眾管理」指出,當年各地官員很快意識到,儘管實行「社交疏遠」非常困難,卻是「拉平曲線」的唯一方法,延緩病例上揚時間,讓醫療系統得以因應疫情。

今日官員們祭出大型活動禁令,正是希望「拉平曲線」;但提高警告級別,也付出了社會成本;仇恨心理上升,亞裔美國人首當其衝,若有人咳嗽肯定惹來極大擔憂。隱匿於人性深處的惡質本性,讓緊張情勢雪上加霜。

1950年代的紐約,曾有類似的恐懼幽靈作崇,當時,來路不明的炸彈客在公共場合以自製炸彈殺人。「煽動者」(Incendiary)一書作者邁克爾•坎內爾(Michael Cannell)紀錄了當時狀況。他說,今日新冠肺炎襲擊,與當年炸彈客攻擊紐約,有明顯相似之處。

坎內爾說:「人們在理智上都知道,從造成嚴重傷害的統計數字來看,個人受害機率不大。但現實威脅和社會大眾面對威脅的行為,卻讓情況大亂。」紐約人停止去商店、電影院和公共場所,冒險搭地鐵的人懷疑其他乘客。坎內爾指出,「新冠肺炎今日的運作,猶如昔日炸彈客;它的隱形,製造出龐大焦慮。」

托姆斯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與1918年危機根本不同在於:今日我們可透過科技保持聯繫。但她也警告,若社交疏遠的推動力量持續數周,科技未必能讓人保持快樂;「當我們竭力將工作、課業和個人生活轉移到網路後,終究會意識到人與人面對面的強烈需求。」

根據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對小老鼠進行的兩周社會隔離實驗發現,這些動物會變得更具攻擊性和恐懼感更強烈。

領導實驗的莫里爾•澤里科夫斯基(Moriel Zelikowsky)指出,面對與社會群體長期隔離,最好的做法是從現有資源下取得社會聯繫感;例如,與家人、朋友聯繫或到廣濶的公園裡跑跑步、去郊外走走,既不會遇到很多人,也可以提醒自己生活正在繼續。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埃里莎•埃佩爾(Elissa Epel)說:「置身大自然,對心理健康非常有益,我們都很需要它。」

面對愈來愈多各州或市鎮提出「社交疏遠」措施,埃佩爾建議大家,擁抱焦慮,但避免恐慌。她說,焦慮是正常而健康的,有助人們做出重要決定;但恐慌「只會使人更糟糕和自私」。

其次,與家人或朋友進行小型活動時,留出時間進行與新冠肺炎無關的對話或娛樂。第三,主動聯繫需要幫助的人,提醒自己關懷他人,發揮人性之光。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兄弟搶發「疫情財」 跨州掃貨囤了2萬瓶洗手液…棘手了
麻州華女經洛杉磯返中確診? 稱在美遭拒測 僑界踢爆:在美即確診
陰性反應! 川普檢測未染新冠 白宮鬆一口氣